第22章 自我效能與中學生高效率學習(2)(2 / 3)

一般的研究認為,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父母比那些家庭經濟狀況良好的父母對子女自我效能發展的影響更大,但現有的研究對此結果還存在爭議。因為即使兩個家庭的經濟狀況相同,但是如果有一方的父母意識到了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那子女自我效能發展的結果就可能是不一樣的。

同樣的,這種自我效能意識對父母在社區中的人際交往起著積極的指導作用:當社區中的交往需要加以改進時,效能意識高的父母會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其中,如果社區的製度係統對這些積極的態度做出相應的回應,就會使社區中的家庭普遍產生一種積極的效能感,這種效能感可以使社區中的家庭更團結,而不會考慮各個家庭的經濟狀況的差異。社區中的良好氣氛以及社區中家庭之間友好的關係,對提高在社區中成長的孩子的自我效能水平產生積極的影響。

(3)不同家庭結構中,子女的自我效能的控製源存在差異

Schnee wind的研究發現,家庭結構對子女自我效能的發展會造成影響。他們的研究還表明:獨生子女和家庭中的長子的自我效能表現出較強的內源性控製信念(internal controlbelief),也就是說,個體行為受內在動機支配,具備這種信念的個體相信自己有能力控製事態的發展,他們相信自己所從事的活動及其結果是由自身的內部因素決定的;單親家庭中的孩子的自我效能傾向於外源性控製信念(external controlbelief),也就是說,個體的行為受外在動機的支配,具備這種信念的個體認為自己受命運、運氣、機遇和他人的擺布,這些外部的複雜且難以預料的力量主宰著自己的行為。子女的外源性控製信念隨著家庭規模的增加而增加。

子女的內源性控製信念起源於父母在他(或她)幼年時為他(或她)提供的豐富的刺激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中父母對子女的各種試探性行為做出的積極的反應。獨生子女和家庭中的長子常常得到父母的特別關注,因而獲得豐富的環境資源,他們的試探性交流大多能得到父母積極的回應,父母允許他們自由地探索,父母的這些行為促使兒童能準確判斷自身能力,他們的自我效能得到迅速的發展。因此,父母有意識地從小培養子女的獨立性,在家庭教育中盡量少采用否定或者懲罰性的教育方法,同時又能夠及時指出子女不正確的行為方式,努力與子女建立和睦的親子關係,並且使這種關係呈現出相互支持的風格,可以促進兒童自我知覺的發展。

2.學校教育:對學生自我效能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人類進入21世紀後,人類社會在科技發展的推動下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教育也不例外。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教育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學校課程的設置必須努力地適應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對基礎教育的要求,適應伴隨著科學技術進步而不斷變革的社會發展對學校教育的要求。普通教育的任務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它已不僅僅隻是培養一些能識字的勞動者,而是要培養能夠適應信息化時代要求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世界公民”。正如Bandura早在1995年指出的那樣,由工業化舊時代向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時代的轉變,將對教育係統產生複雜而深遠的影響。社會發展對教育創新的要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來得急迫和強烈,基於學生自我效能發展對學業成就的重要作用,在學校教育中如何提高學生自我效能的研究也更加受到關注。

(1)學生在校期間自我效能發展狀況關係到他們的終身學習觀和社會認同度

信息化時代要求學生能應變社會的頻繁轉型,適應越來越複雜的職業角色,滿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因而對學生認知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終身學習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途徑。終身學習者特別需要具備這樣的效能信念,即相信自己具有完成學習目標所要求的能力,相信自己對學習過程有充分的控製能力,從而使他們在麵對困難時仍然能夠堅持不懈地學習。

這種自我效能主要是在教育係統的社會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學校教育能夠促進這些信念的確立。

未來社會不僅要求學校培養出能夠適應全球化要求的終身學習者,而且還要求培養出能夠按照社會的道德規範行事的合格的公民。那些學業效能感低的學生在他們的同學之間表現出較低的受歡迎度,從同伴處獲得負麵的反應越多,他們就會表現出越強的侵略性行為,也因此錯失很多可以促進他們自我效能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