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自我效能與中學生高效率學習(2)(3 / 3)

(2)教師的自我效能水平對學生自我效能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Bandura的研究同時指出,學校教師的集體效能感對於創造有利於促進學生自我效能發展的環境,及營造有利於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氛圍具有重要性。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各國經濟預算的削減,多元文化的新要求,數字化時代教學方式和課程模塊的革新,家庭生活的變化以及教師權威性的降低,都可能會降低教師對自我效能的自我知覺水平。

自我效能水平不同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差異很大。那些相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有效教學的教師,會在課堂中建構一個促進學生替代性經驗積累和增進學生自我指導技巧提高的環境;而那些自我效能水平較低的教師,則常常依靠外部的誘導和一些消極的懲罰措施來逼迫學生學習。後一種教師經常麵對的將是一個混亂的學習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隻能慢慢降低自己對實現教育目標的期望,這種不良的情緒也會逐漸波及學生,影響學生自我效能的正常發展,造成學生學習困難。如果學校中的教師能夠意識到他們的群體效能感與學生的學業目標有密切關係的話,他們就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個更有效的學習環境。

(3)學生自我效能發展水平是影響學生學業成就水平的首要因素

已有大量關於學生數學學習與自我效能之間的關係研究證明,學生的數學成績與學生的自我效能水平相關,同時這些研究還發現學生自我效能高低可以作為學生實際能力的主要指標,就像我們常用學業成績優劣作為他們實際能力的指標一樣。通過課程的學習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水平呢?研究指出,可以通過訓練來提高那些低學業成就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具體方法包括:

通過提供一些較易的例子來使學生掌握某一方麵的知識,以此為基礎逐漸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然後再循序漸進地提供一些與學生的進步速度相適應的有難度的題目解決他們的成績問題;指導學生模仿某種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設置與其自身水平相適應的學習目標,以及學會自我監控等等方式來提高學生元認知水平。通過這些措施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水平,自我效能水平的提高又會提高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動機水平,提高他們學習時的努力程度。

Zimmerman指出,對學業成就水平較低的學生來說自我效能水平與其學業成績之間的相關程度更加顯著。較低的自我效能可能會增加學生的壓力和焦慮程度,這些情緒變化的相應後果就是降低了學生對自己實際能力的知覺,從造成學生學習動機降低和學業成績的下降。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通過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來克服學生學習焦慮所帶來的負麵影響。學生自我效能水平比實際的能力更直接地影響他們的學業成就水平,因為當學生自我效能水平較高時,他們會為自己設置更高的目標並且努力實現它,從而獲得更好的成績。

(4)過渡期問題可能給學生自我效能的發展帶來一些麻煩

Eccles和她的同事們的研究發現,小學生向中學生的轉變會帶來一些變化。學生在小學學習階段幾乎一直麵對相同的老師和相同的同伴群體,學習內容、方式相對簡單化,他們還受到成人較多的很細膩的關注。一旦到了中學,他們會被分配到不同的班級,這樣就處於他(她)不曾認識的夥伴群體中,而且中學的學習與小學相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在學習的評價方麵比小學更為複雜和多樣化;另外,中學老師對學生的關注要比小學老師少得多。這樣,升入中學後學生就麵臨著社會交往群體的變化以及學習評價標準的變化等等問題,這些都要求學生重新評估自己的能力。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個現象:進入高年級學習階段,學生對自己學習能力的知覺反而呈現下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