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自我效能與中學生高效率學習(3)(1 / 3)

3.同伴群體:通過相互模仿對學生自我效能發展起作用

同伴群體主要是通過同伴之間的模仿學習來影響處於其中的學生的自我效能的發展進程。通過觀察一個與他們條件相近的人獲得成功,學生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並且能促使他們自己也去完成相似的任務——如果他們也確信自己能與榜樣一樣可以取得成功的話。相反,如果看到與自己條件相近的同學在完成某項任務時失敗,則會使學生感到自己也同樣缺乏要獲得成功所需要的那些能力,並且他們會規勸自己不要去嚐試做這項工作。榜樣的示範作用對那些還不確定自己的學業能力水平的學生有更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也對那些曾經曆過相類似的困難而正猶豫不決的學生有較大的影響力。

榜樣的示範作用對於兒童、青少年的影響是強有力的,心理學的研究和教育實踐都證明了這一點。處於這個時期的兒童、青少年有很多相同點,由於處於這個發展階段的青少年對於許多事情都不熟悉,因此更易觀察和模仿別人的做法。而夥伴群體中的成員之間有較大的相似性環境。這些特點增加了他們之間通過模仿而相互影響的可能性。

同伴之間的相互影響是通過同伴網絡(peernetwork)進行的,學生參加某個活動時,同伴網絡可以促進他(她)與其他成員的相互交往,同時幫助他們發現別人的反應。隨著同伴群體成員之間這樣的交往活動越來越多,交往時間越來越長,同伴網絡中的成員就開始變得越來越相似——從生活習慣到處事方式甚至到穿衣的風格。朋友之間的討論或者爭論可以影響他們選擇所要參加的活動,並且朋友之間常常做出類似的選擇。有研究發現,同伴群體可以促進成員動機的社會化。這項研究發現,在一學年開始的時候可以利用同伴群體的動機水平來精確預測其成員在這一年中動機水平發展變化的軌跡。處於動機水平比較高的群體中的學生,他們在一學年中動機水平也能得到較好的提高;而那些處於較低動機水平團體中的成員,他們在這一學年中動機水平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Phillips等對進入高中的學生進行了追蹤研究,他們研究同伴之間的壓力對其成員的影響,並且構建了一個同伴群體壓力發展的基本模型。他們發現:

同伴之間壓力從孩童時期就衍生,到8年級和9年級達到頂峰,但是進入高中之後就開始下降。同伴之間相互影響的關鍵時期是在12~16歲之間,這個階段剛好處於父母對子女活動的幹涉減少的時期。這項結果對我們的教育和教學很有意義。Phillips等同時也發現以同樣的分數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學生,如果他們與不同的群體交往,就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與以促進學習為目標的群體交往的學生,他們的學業成績就可能會比與那些與學業目標較低的群體進行交往的學生要好得多。

自我效能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正如Bandura指出的那樣,學生的自我效能在他們的組織活動中、創造活動中以及對他們對環境的調控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實際上學生的各種活動包括學習活動、選擇活動和對自己動機的意識都受到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取得成功的知覺的影響。因此加強對學生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的研究是極其有現實意義的,如前所述整個社會環境都可能對學生的自我效能造成影響,本書中所提及的家庭、教育、同伴這三個方麵隻是對學生自我效能發展造成影響的一部分因素。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還應進一步的深化和豐富。值得注意的是書文中所提及的研究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這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結果是否可以直接被我國的研究者借鑒?

是否存在文化適應性的問題?這些都是我國教育工作者與心理學工作者應注意的問題。

三、學生自我效能與高效率學習關係的研究

曾經有美國一家調查中心,在全國25個州的48家雜誌上刊登了這樣一條消息:“如果你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裏,請與我們聯係。我們知道許多家庭不幸的原因,但我們更想了解家庭幸福的表現。”很快,他們收到了3000多封關於家庭幸福秘訣的回信,這些回信的答案都指向“和諧、信心、充滿希望和對未來的樂觀”。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何嚐不是如此?他們掌握了良好的學習策略,他們能很好地平衡各科學習和自己的興趣學科之間的關係,充分利用課堂學習,提高課外學習的有效率,並能持續地激勵自己不斷開拓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