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自我效能與中學生高效率學習(3)(2 / 3)

1.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生學業發展

在本章開篇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成潔、鍾一航學業成績的變化是由他們本人對學業的自我效能感高低有關,期望值不同,采取的學習策略也不同,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情緒狀態也不同。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因素、情感因素(如成潔伴隨學科學習的焦慮)、態度因素(如鍾一航認為學習活動任務有價值)是個體行為與影響源之間的中介。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就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自我效能感通過確立目標來影響動機,在某一領域中較高的效能感需要有較高的目標作保障。具體到學習活動中,自我效能感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1)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習目標定向和期望水平

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對學習任務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和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楊心德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所確定的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都明顯地高於自我效能感中、低水平的學生。這主要是受製於學習活動心象實現的內容和性質的影響。所謂心象實現,指個體對自己所從事的活動的過程及成敗在內心進行的想象。

一般而言,自我效能高的學生期望和抱負水平較高,傾向於選擇既適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具有挑戰性的目標,這樣的目標不僅激發了他們的動機水平,而且決定了他們對活動的努力程度,努力帶來學習成績的進步,進一步增強他們的自信,更增強了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如此周而複始。與之相反,自我效能感較低者往往對自己的能力水平做出錯誤的估計,選擇的目標也常常不切實際,要麼目標過高難以實現,打擊他們的自信心,要麼目標太低易於成功,無法給他們帶來成功的喜悅,而成就水平較低在某種程度上又限製他們能力的發展,形成惡性循環。

(2)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業努力程度

自我效能感對學習的動機、興趣、情感及態度等非認知因素有重要的影響。

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學習動力,在學習過程中願意付出較大的努力,敢於麵對困難,持之以恒,直到目標的實現。而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出現問題時常常懷疑自己的能力,最終導致半途而廢。另外,學業的努力程度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主要表現在學生願意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來學習,也就是對學業的用心程度,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生在對取得好的學業成績一般是充滿信心的,就加倍地學習,從而學習的效率也就比較高,而懷疑自己學習能力的學生就會對待學習比較散漫,采取消極的退避行為,甚至主動采取防禦方式,因而導致學習效果不佳。

(3)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習策略的有效運用與學業求助行為

越來越多的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把他人作為一種人力資源加以利用十分重要。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與回避求助呈顯著的負相關。能處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自我調控學習的重要指標,是學習適應性的表現,在此過程中學生是否進行求助與其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有關。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因害怕向別人暴露自己的不足,而不願向他人求助。在現實中,有些學生雖然掌握了一些學習策略,也知道通過運用這些策略將會提高學習成績,但在學習中卻並不主動使用它們,或者不知道該怎麼使用學習策略。其原因主要在於學生缺乏使用它們的自我效能感。所以,個體在有了相應的知識、技能和目標時,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為的決定因素。

學生自我效能感對學習活動的影響貫穿學習活動全過程,並且在學習活動的不同時期對學生的活動發生作用。

(1)學習活動進行之前,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習任務的選擇或目標的確定和完成學習任務的具體行為的選擇。

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由於對自己的活動能力十分自信,在活動前便傾向於想象獲得成功的活動場麵並從中體驗成功,這種體驗會激活個體與活動有關的身體的和心理的細微變化,這種細微變化會導致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將個體的心理資源進行靈活地恰當地分配,從而有助於支持並改善活動任務的現實執行過程。相反的,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由於對自己的活動能力缺乏自信,在活動前更多地想象到的是活動失敗的場麵並從中體驗到失敗,這種失敗體驗會導致個體在實踐活動中思維等認知過程的僵化從而無法有效地分配心理資源,甚至將心理資源主要投注於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失誤方麵,從而對活動任務的完成產生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