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自我效能與中學生高效率學習(3)(3 / 3)

選擇了某一學習任務,如何去完成該學習任務,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會采取不同的行為方式,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是產生這種差異的重要原因。

因為隻有當人們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學習任務時,個體才有可能選擇這一學習任務。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傾向於選擇那些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並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甚至達到忘我的地步,並且持續該學習任務的時間也相對更長。相反,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人則會在那些自認為難以勝任的學習任務麵前退避三舍,即使參與進去其堅持性也是相當差的。

(2)學習活動進行之中,自我效能感影響個體對待困難的態度、行為策略的選用和活動過程中的精神狀態。

首先,自我效能感影響人們對待困難的態度。研究表明,具有高水平自我效能感的人,富有自信心,敢於麵對困難,堅信隻要自己努力,總可以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目標。相反,低水平自我效能感者則缺乏自信心,一遇困難便自暴自棄或怨天尤人。

其次,自我效能感影響行為策略的運用。Pintrick和De Groot通過實驗證明自我效能感與認知策略、控製策略呈正相關;Zimmerman和Martinez‐Pons(1990)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與學生的組織、評價、計劃、目標設置、控製等策略運用呈顯著相關;Schunk和Rice(1991)、Schunk和Swartz(1993)等研究者發現自我效能感與特定的閱讀和寫作策略運用密切相關;周勇、董奇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則自我監控學習行為的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第三,自我效能感影響活動過程中的精神狀態。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人常常是信心百倍、情緒飽滿、心情愉悅地參與各項活動,導致高效率。而低自我效能感者則因認為自己無能和任務太難導致產生對活動任務的高焦慮,甚至出現恐懼感,最終導致無力感。無力感的產生不僅損害個體的動機,而且還導致認知障礙、情緒創傷,以至於個體很難完成活動任務。

(3)學習活動進行之後,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習活動的質量。

所謂學習活動的質量,既包括新行為的習得情況又包括習得行為的表現,以及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和運用水平。自我效能感高者在麵臨新的活動任務時,勝任感使得他們能調動多種感官積極活動,順利地完成新任務,形成新的行為;而低水平自我效能感者麵臨新的任務時,無力感使得他們隻是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上,使得各種感官配合無效,難以學好新的行為。

同時高水平自我效能感者常常確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富有挑戰性的新任務,有利於經常靈活運用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技能,使習得的行為及時表現出來;而低水平自我效能感者常因高焦慮、自卑等忘記了頭腦中的知識,從而使已習得的行為難以表現出來。同時,國內外眾多學者(Pintrick和DeGroot;周國韜等,寇冬泉等進行的實驗研究也證實了自我效能感與學生學業績呈正相關。

2.學生自我效能水平成因分析

自我效能感作為學生對自己與環境相互關係的主觀判斷,不是憑空的,是以一定的經驗或信息為依據。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關於自己的才智和能力的自我效能信念主要是通過親曆的掌握性經驗、替代經驗、言語說明、生理和情緒狀態這四種信息源提供的效能信息而建立的。這四種信息源對自我效能的影響力是不一樣的,也不是自動產生作用的,而需要經過個體的認知加工,將四種信息源整合起來。

影響學生對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低進行判斷或評價的效能信息源,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麵。

(1)外部因素的遷移

成功的體驗與榜樣的經驗是獲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徑。

寇冬泉:《培養小學生數學自我效能感的實驗研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親身經曆的掌握性經驗是指個體通過自己的親身行為操作所獲得的關於自身能力的直接經驗。親曆的掌握性經驗對自我效能的形成影響最大,因為個體通過親身經曆所獲得的關於自身能力的認識是最為可靠的,所以它是個體自我效能信息中最強有力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