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堯到華山視察,華封人祝他“長壽、富貴、多男子”,堯都辭謝了,華封人詫異:“壽、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獨能不欲,何邪?”堯說:“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辭。”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壽”等基本的目標,也不能隨意“投射”給別人。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常常錯誤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投射到別人身上:自己喜歡的人,以為別人也喜歡,總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地吃一些飛醋;父母總喜歡為子女設計前途、選擇學校和職業……
媽媽帶著13歲的女兒去商場買衣服,媽媽和女兒意見相左,媽媽為了保持家長的尊嚴,非給女兒買下自己喜歡的這件衣服,結果是花錢買了衣服,女兒卻生氣,以後再也不願和媽媽一起逛商場買衣服了。媽媽忘記了自己和女兒審美觀的差別,忘記了衣服是女兒穿而不是自己穿。父母認為自己是在為孩子好,以為自己所愛乃可以成為孩子之愛,殊不知,如果孩子沒有興趣,就像強扭的瓜兒結出的是苦果;如果父母堅持己見,把自己所愛強加於孩子,隻會給孩子帶來痛苦體驗或造成反抗心理。
古人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再加一句:“己之所欲,勿強施於人。”
父母老師的美好期望和主觀意願隻能給孩子作選擇和參考,而不能替代或保證實現;隻能引導,不能強迫,不能代替他思維,無法代替他走路。
學校教育也如此。好的東西,要給孩子,也得看孩子能不能接受,有沒有興趣接受,要去了解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尊重和支持孩子的選擇,適當調整自己的期望,這才是順應人性,才是真正為孩子好,以己度人的投射效應到頭來隻能以失敗告終。
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了解投射效應,就能更好地理解事情發生的原委,就能處理好於周遭人和事之間的關係,把投射心理的害處減至最低。
四、學習的動力從何而來
陳文澤上學天天遲到,他說“我爸爸要我考重點高中,否則就不認我這個兒子,考上了就送我一輛高檔山地自行車。可我提不起學習勁頭來。”
曾旭穩是一所職業高中文秘專業的孩子,身體纖細瘦弱,文化課成績不佳,也沒有其他什麼特殊愛好。“父母老師說初中畢業不讀書是沒地方可以去的。
我沒辦法,隻能待在學校裏熬到長大。”他喃喃自語道。
章濱瑾的媽媽讓她學彈鋼琴。可小時候,她對練習鋼琴是非常抵觸的,她對鋼琴或者說是音樂的概念就是枯燥的手指練習——車爾尼練習曲、拜爾手指練習,音節與琶音成了她學琴的主旋律。
鄺詩雨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她不但認真完成學校課業要求,而且找來很多拓展性的書籍、雜誌、音像資料進行學習,所以她不但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而且很輕鬆愉快。
張捷熱衷於學校的各種社團活動,偏科現象嚴重。他認為“現在大學畢業就等於失業!讀書好沒什麼用,照樣找不到好工作。所以要學有用的知識,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學校課程隨著年級的逐漸增高,無論是內容、形式還是難度、數量都大大增加了,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麵臨很多困難,甚至是艱巨的任務。學習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自己的意願,他們靠什麼力量支撐去戰勝學習中的重重困難。
陳文澤的爸爸用兒子喜歡的山地車來激發他的學習積極性,類似的情況在家庭學校中很常見,家長和老師都知道這種動力對學習的重要性,所以會以各種形式的獎勵去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獎勵物五花八門,有用電腦、遊戲機、MP4、手機等實物,也有用旅遊、更多的自由時間、金錢等虛擬價值物,甚至是出國留學等高附加值的許諾。來自外部的獎勵還包括教師和家長的讚揚,同伴的認可,優異的成績。這些獎勵的共同特點是公開並且由他人控製。孩子一旦發現他們的“如果做了甲事,就能得到乙獎勵時”就會形成對外部獎勵的追求。
可是家長、老師都會有這樣的感覺,一開始這些獎勵效果是不錯;可是慢慢的,孩子的胃口越來越大,效果卻越來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