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這種現象很常見:以父母的好惡來決定孩子的好惡,以為父母喜歡的孩子也喜歡,以為父母不感興趣的孩子也不必感興趣,總愛把父母的意誌強加於孩子的頭上,而且很多父母認為自己這樣做,客觀上是為了孩子好。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歸屬到別人身上,他往往以自己的心理去揣度別人的心理,認為別人也應該有和自己同樣的特征,比如自己喜歡說謊的人,就認為別人也總是在騙自己;自己自我感覺良好,就認為別人也都認為自己很出色……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發現的現象——“投射效應”,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感情投射和認知投射。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人格理論認為,人一些無意識的內驅力受到壓抑,雖然不易覺察,但是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臨床心理學家依據此理論,根據處理情緒困擾者的經驗而發展出來人格的投射測驗(projective test):就是向被試呈現模棱兩可的刺激材料(如墨跡或不明確的人物圖片),要求被試敘述他的知覺,讓他在不知不覺中將其情感、態度、願望、思想等投射出來。最有名的人格投射測驗是羅夏墨跡測驗和主題統覺測驗。瑞士精神病學家羅夏(H.Rorschach)於1921年編製由10張對稱的不同墨跡圖組成羅夏墨跡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每次按順序給被試呈現一張,同時問被試:“你看到了什麼?”“這可能是什麼東西?”或“你想到了什麼?”等問題。被試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圖片,出自由回答。主試記錄被試的語言反應,並注意其情緒表現和伴隨的動作。主題統覺測驗由美國心理學家默裏和摩根(Murray&Morgan,1935)編製的,共有19張內容曖昧的圖片。要求被試去構建一個和圖片中的人物有關的故事,描述導致圖片中所示情境的原因是什麼,人物正感受到怎樣的情緒,以及可能有怎樣的結局。心理學家在解釋這些故事時會考慮下列因素:所涉及的人際關係的性質,人物的動機,以及這些人物所顯露出的現實感。
由於投射測驗評分缺乏客觀標準,測驗的結果難以準確解釋,但受測者的解釋會帶有自己潛意識的思想,這種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被試內心想法。
由於投射效應的存在,我們常常可以從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中來推測這個人的真正意圖或心理特征。
類似的故事有很多:宋代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與佛印相對而坐,蘇東坡對佛印開玩笑說:“我看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則微笑著說:“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覺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後,蘇東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這件事,蘇小妹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麼。”
家長自己是醫生並且對醫生職業感興趣,就希望孩子將來也從事救死扶傷“白衣天使”專業,如果家長自己對醫生職業不感興趣,也就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醫患關係複雜、辛勞的專業;家長喜歡博覽群書,也希望孩子滿身書香;家長不喜歡體育,他會認為孩子參加學校運動隊訓練耽誤學習而堅決反對;家長高興的時候“瘌痢兒子自己歡喜”,不高興時看孩子不順眼不爭氣等等,這些都是把自己的好惡和意願投射到孩子身上。
由於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對別人做出的推測與實際情況很接近。但是,人畢竟有差異,推測總會有出錯的時候。認為別人的好惡與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納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歡某一事物,跟他人談論的話題總是離不開這件事,不管別人是不是感興趣、能不能聽進去,引不起別人共鳴,就認為是別人不給麵子或不理解自己,這就是錯誤的感情投射。又比如,有的人對自己喜歡的人或事越來越喜歡、越看優點越多,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越來越討厭、越看缺點越多,因而表現出過分地讚揚和吹捧自己喜歡的人或事,過分地指責甚至中傷自己所厭惡的人或事,從而導致主觀臆斷並陷入偏見的泥潭,這就是缺乏客觀性的認知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