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在中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家長的作用是什麼(1)(1 / 3)

一、心理賬戶

每個雙休日,初三年級的科學徐老師都要讓學生帶兩張試卷回家作為家庭作業,學生已經習慣於此,作業上交情況一直很好。可是,上個星期徐老師請病假沒來上課,班主任潘老師多給學生發了兩張語文試卷,並且承諾下周末將減少作業量,她認為學生一定能如期上交作業。結果卻是,大部分同學找出各種理由未完成新增加的兩種試卷。

王莉到了青春期,愛美的她怕胖不肯多吃飯。媽媽每天強迫她吃很多蔬菜、水果、蛋白質,她抵觸情緒很大,每天早晚餐時間,成了母女冷戰的時間,你夾我推,很不愉快。中午,她索性就不吃飯了。後來,爸爸想了一個辦法:每天家裏采用分餐吃飯製,媽媽給每個人分好飯菜後,爸爸會馬上又從王莉碗中往外撥出一點。有時爸爸先與王莉吃完飯,還會到她的碗裏挖一小勺吃。水果供給製也改了:早餐後帶蘋果、橘子等水果到學校,以備課間餓的時候作點心;晚上,計算24點遊戲勝利方才能吃水果。結果,王莉心中充滿謝意,吃的總飯菜量卻比媽媽要求的還略多。

仔細想一想,為什麼數量沒有發生變化,內心的感受卻完全不同。

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人的心理會有很多心理賬戶。他講了自己的一個故事,一次他去瑞士講課,用講課給他的報酬在瑞士作了一次旅行,整個旅行非常愉快,而實際上瑞士是全世界物價最貴的國家。第二次去英國講課,也有不錯的報酬,就又去瑞士旅行了一次,但這一次到哪裏都覺得貴,弄得特別不舒服。為什麼同是去瑞士旅行,花同樣的錢,前後兩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呢?原因就在於,第一次他把在瑞士掙的錢跟花的錢放在了一個賬戶上;第二次是把在別的地方賺的錢花在了瑞士的賬戶上。這就是心理賬戶中所謂非替代性效應。

心理賬戶非替代性的根源在於人的心理存在一個賬戶係統,這個賬戶係統具有特定的賬戶結構和類別,就其表現形式看:不同來源的財富劃歸到不同的賬戶;不同的消費或支出類別劃歸為不同的賬戶;不同存儲方式的財富也劃歸不同的心理賬戶等等,不同類別的心理賬戶彼此之間不能替代,否則就會有不適的心理感受。

生活中也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早晨出門,你準備用15元打的到圖書館,發現你家旁邊的快速公交車既快捷又便宜,於是你選擇了用3元坐公交的交通方式,於是剩下的12元卻被你認為是一個完全可以隨意花掉的錢,因為它在你內心已經被劃入了一個特定的“心理賬戶”,你覺得花這個錢理所應當。就像你揣著錢去商店搶購打折商品,沒買到合適的,錢花不出甚至會讓你難受,而買回家一堆沒用的東西。

人們在做某項決定的時候,不僅要分析各種因素的利弊,而且還要考慮過去在這件事情上的投入程度,這是心理賬戶中的沉沒成本效應。在人們心裏,會把辛苦賺來的錢,和意外獲得的錢放入不同的賬戶內。正常情況下,沒有人會拿自己辛苦賺取的10萬元去賭場,不過如果是賭馬來的10萬元,去賭場的可能性就高多了。其實隻要在名下的錢,並不依據它的來源有了性質上的區別。但一個人會將辛苦賺來的項目報酬有嚴謹的儲蓄和投資計劃,但是對意外獲得的錢卻有不同的態度。“意外收獲”的心理賬戶,當忘記或者丟失時並不會引起太多不快。但如果已經發生的、不可回收的支出,例如時間、金錢、精力等,則人們隻有挽回沉沒成本才能達到心理平衡。

成語“朝三暮四”的故事體現了心理賬戶中的交易效用效應。宋國有個很喜歡猴子的人,家中養了一大群猴子,為了養猴子,他節省自己的口糧滿足猴子的食欲。不久主人發現家中的糧食快被吃完了,便準備減少供給猴子的口糧,但又害怕猴子不順從自己。他就先對猴子說:“給你們的栗子,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夠吃了嗎?”猴子們聽了,都異常惱怒。過一會兒,他又改口說:“早上四個晚上三個栗子,你們足夠吃了吧!”猴子們聽了,個個都趴在地上討好他。因為猴子們感覺占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