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勒教授認為:由於心理賬戶的存在,個體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這些行為集中表現為以下幾個心理效應:非替代性效應、沉沒成本效應、交易效用效應。這些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心理賬戶對個體決策行為的影響機製。
每個人都有兩個賬戶,一個是實際數據賬戶,一個是心理賬戶,心理賬戶的存在影響著我們的消費決策。實際數據賬戶裏,每個人、每件事件、每塊錢都是可以替代的,隻要絕對量相同。然而在心理賬戶裏,每個人、每件事件、每塊錢都是不同的,視不同來處、去往而采取不同的態度。
認識到心理賬戶的存在,我們就可以理解種種非理性的效應,如為什麼兩張科學試卷和語文試卷完成情況完全不同;認識到心理賬戶的存在,使得我們的認識和行為決策有不同,是肆意揮霍“意外收獲”取得痛快的心理感受,還是理性決策以減少決策的誤區;認識到心理賬戶的存在,就能判斷應該采取先抑後揚還是先揚後抑態度,雖然結果可能都是一樣,但不同的方式給人的心理感受截然不同。
決策無處不在,大到班主任是板著麵孔教育還是如哥哥姐姐般親切,家長對孩子是民主式教育還是權威式管教,學生是選擇高難度的中考還是選擇直升職業高中,小到很小的孩子吃糖會考慮從最喜歡的開始吃,還是最後吃最喜歡的那顆糖。
好好掌管孩子的心理賬戶,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二、被自卑壓得喘不過氣
“我希望他們都把我忘掉。”當林迪知道他的初中母校要請他回去,為學弟妹們聊一聊自己的成長經曆時,他竟講了這麼一句話。林迪由一所建校不久的新區學校考入市裏排位第一的高中,從小學到初中成績始終排在年級最前列。
“毫不誇張地說我是老師的寵兒、同學的領袖,誰不懷疑我的聰明才智。”說到這,他嘴角露出一絲笑意。可進入這所令他魂牽夢縈的重點中學後,幾次考試後,他開始有一種感覺:幾乎每一位任課老師都嘲弄輕蔑批評他。麵對老師的咄咄逼人,他像是被揭掉標簽露出蟲疤的蘋果一樣,被揭了短羞怒交加,跳起來憤然反抗,指責老師的不是。
他曾想在同學麵前顯示自己的才能,告訴大家其實他曾是運動健將、文藝標兵。但他總擔心自己做不好,運動會、文藝演出他心裏明明想參加,可當別人問他時,他又常常無端泄氣,推說自己不行。有一次,廣播裏放一支流行歌曲,很多人都大聲唱起來,他也不自禁地哼哼,有一位同學詫異地盯著他問:“你,也會唱這首歌?”他一下子就感到燥熱難耐,喉嚨被堵住了一般發不出聲音,陣陣針紮般的疼痛遍及全身。他瞪住那個同學,悄悄捏緊了拳頭。那個同學見他這副可怕的樣子,退了一步,說了句“神經病”就走了,留下他好久好久沒有動……
“習得性無助”來源於行為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和梅爾(Seligmarl,Maier,1967)用狗做的一項經典實驗。實驗中把狗關在籠子裏,隻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狗疼痛但無害的電擊。狗被關在狹小的籠子裏,逃避不了這種電擊。多次實驗之後,在蜂音器響後,給以電擊之前先把籠門打開,研究者們發現狗不但不會從籠門逃跑,而且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開始呻吟和顫抖。原本可以主動逃避電擊的狗卻在開放的籠子中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心理學家們把這種在受到多次挫折後產生的無奈感叫做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不但發生在動物身上,也會在人身上發生。心理學家們的實驗發現,人在一個情境中形成的習得性無助,會遷移到其他情境中。有人在經曆了一連串不能解決的猜字謎問題之後,在緊接的第二個情境中完全不能學會使用簡單的雙手協調運動,逃避煩躁的喧鬧聲的環境。
林迪肯定在這所重點中學呆得很辛苦、困惑,因為在這樣的學校裏高手如雲,大多數人“平庸”的可以被忽略。他的種種美麗幻想成了空中樓閣,過去所有的輝煌已成明日黃花。這徹底打破了他多年的心理平衡點,使他陷入空前的自卑情緒中。以至於他其他的才能也無法表現出來,甚至怨的全是別人,歎的是自己,生活在自卑的“陰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