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性無助的不良後果,主要表現為動機、認知和情緒三個方麵。首先,習得性無助感使得個體不再積極努力作出逃離困境的嚐試,顯得呆板、倦怠、絕望地等待環境給他們安排的任何結局。其次,習得性無助感使個體的認知功能受到阻礙,學習能力明顯下降。最後是情緒上的不良影響,主要表現為絕望、沮喪、害怕、退縮、被動、抑鬱、神經過敏等,並伴有很強的生理緊張反應。
在遭受挫折和打擊時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產生無助感。有的人會把挫折看作是對自己能力的考驗,積極勇敢地迎接挫折,克服困難,竭力挽回控製力,達到目的。而有的人受挫後便灰心喪氣,沮喪消沉甚至從此一蹶不振。那麼,怎樣防止孩子習得性無助的產生呢?孩子已經形成了習得性無助後又該怎樣消除呢?
心理學家韋斯(Weiss,1971)在實驗中將白鼠捆在桌子上,持續數小時頻頻給以電擊。如果這種電擊是任意地、偶然地發生,大多數白鼠就會很快患上嚴重的胃潰瘍(這是一種典型的心身疾病,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疾病)。如果電擊前有警告音響為信號,則潰瘍較少出現。如果不僅發出警告信號,而且通過引導白鼠通過迷宮逃避電擊,則潰瘍最少出現。由此可見,如果個體對挫折或失敗事先有心理準備或者有辦法對付,是防止習得性無助反應的重要條件。
老師、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在學習中遭受到挫折和困難是很平常的事情,使孩子對挫折的來臨事先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當然老師、家長的鼓勵是防止孩子習得性無助的最有力手段——對待成績暫時不如意的孩子,特別是那些性格內向、自信心缺乏的孩子要多鼓勵少批評,擅於發現他們獨特的優點和長處並以此為契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另一方麵,要善於縱向比較,看到他們的點滴進步並及時加以表揚和鼓勵。
當然,耐心地向孩子傳授應對挫折的各種方法,並讓他們進行應對挫折的實際練習也是必要的。老師要教給學習基礎差的學生一些學習的方法、技巧和策略,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起學生應對學習困境的能力。這樣,當挫折來臨時,學生就不會因為它的突然和無力應對而產生習得性無助的狀態。
類似林迪這樣的孩子很常見,他們已經陷入了自卑的沼澤中,往往擴大了自己精神痛苦的程度,看不到自己的生存價值。幫助林迪這樣的孩子是要讓他認識到“當一個人麵臨如此巨大的精神壓力時,需要學習專業方法以更快、更有效地擺脫精神壓抑,重振起來……”如,第一步宣泄出自己的不良情緒,調整好心態,使其能夠將注意轉向應付外部的困難;第二步,接受環境改變帶來的地位變化;第三步,調整比較對象,為自己建立自信找到一個支撐點;第四步,改善學習方法,減輕學習壓力。
人的一生中,命運跌宕起伏是常有的事。如果把順境的“甜”和逆境的“苦”相比,就會悲歎命運的不公平;如果過於依戀往日的輝煌,今日的平凡便成為我們自卑的根源;如果把暫時的平庸看成是永久的境地,無望便會襲上心頭。一個人快樂與否,主要取決於自己的評價。在我們自感不順心的時候,更要注意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否則就恐怕再也見不到陽光燦爛的日子了。
三、己所欲勿強施於人
韻迪的媽媽喜歡小提琴,由於自己小時候沒有條件學而遺憾。從韻迪6歲開始給他買了小提琴,無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都陪孩子去學琴。剛開始,韻迪感覺很新鮮學習很用心,入門也很快,父母很高興,認為他聽話懂事;但慢慢地他感覺學琴很枯燥,遠不如和小朋友一起搭積木開心,但他不敢違背父母之命隻能硬著頭皮去學琴。讀初一後,他竟然宣布放棄學習7年的小提琴,父母很震驚,認為他不聽話、不懂事,甚至還動用武力讓他服從自己,結果起到反作用,韻迪產生了逆反心理,竟然真的把小提琴束之高閣。父母非常憤怒:省吃儉用花這麼多的錢讓你去學,你還不願學,我小時候想學哪有這個機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