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表揚怎麼變成了懲罰
王老師在張陽洋回答完問題坐下後,當著全班同學的麵表揚他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主動舉手發言,很顯然,王老師的意圖是想通過表揚張陽洋以期同學們隨後繼續集中注意力,與老師配合,但這種表揚的效果適得其反,不但同學們的課堂表現沒有絲毫進步,張陽洋也不再舉手發言了。
初三年級的包紅英數學學習感到焦慮,她回憶自己的這個感覺始於小學二年級參加定時的數學測驗。她解題速度慢,總是最後一個完成,所以受到其他同學的嘲笑,這讓她感覺很緊張,後來每次數學測試時她都會感到胃不舒服。
數學學習對她而言是很難的事情,這種糟糕的感覺愈演愈烈。
在成人的讚揚和支持下,明迪會感到高興和滿足。他的小學老師很溫和而且鼓勵學生,所以當她談到小學時就會很開心。他認為小學學習階段,充滿愛心的美麗的女教師是最理想的老師。
學生會將原本中性的學校刺激與曾經引發強烈情緒的刺激聯係起來,最後,他們會對此類學校刺激表現出同樣的情緒反應。行為主義學習模式關注行為發生以後的後果,後果將對行為產生的影響——更可能或更不可能發生原來的行為,後果可以分為強化和懲罰。
學生按班主任的要求提前到校,老師便表揚學生,學生今後會更多地表現出按時到校的行為。章國強發現隻要他在自己的房間裏安靜地坐著,父母就不在喋喋不休地指責他的學習成績了,所以他晚飯後立即到自己的房間裏“做作業”,雙休日也很少外出,以避免父母的訓斥。表揚成為按時到校行為的正強化物,其效果是使按時到校的行為更可能發生。訓斥成了安靜做作業的負強化物,做作業行為的出現是因為章國強想逃避父母責備這件不愉快的事情。
正強化例子在學生身邊時時發生。比如,小時候他們能自己做一些類似穿衣服等小事情,如果得到父母的鼓勵,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將越來越強;為了提高他們的運算速度,家長和他比賽計算24點遊戲;班主任宣布因為學生努力按照學校常規要求做,贏得了流動紅旗,因此她拿出一節課的時間給學生自由安排他們喜歡的事情。正強化物可以是證書等有形正強化物,可以是“代幣”,或獲得自由活動的權利,或關於對他們表現的評語等反饋;如果是給學生安排他們感興趣的學習活動,活動本身就成為自然強化物,或者用認可、關注和傳達情感等社會性強化物(豎起大拇指、微笑、積極的麵部表情及姿勢等),將得到孩子的更多的行為表現。
負強化使學生產生逃避或避免某事的行為。章國強為了避免被嘮叨而靜坐書桌邊;學生認為保守朋友秘密,不把實情告訴老師和家長就不會失去朋友;教師承諾如果期末統考成績達到一定標準,就可以減免部分暑期作業,學生會更努力地複習功課。
給予懲罰在中國家長中是很常見到的。孩子在眾人麵前搗亂,父母就會訓斥他,受到訓斥後孩子不再搗亂。教師也常常用訓斥表達失望情緒,讓學生按照既定的要求做。但要注意的是訓斥應該伴以清晰的非語言信號,讓學生知道自己有問題,並且是在教師與學生處於近距離時進行效果最好;在教室裏公開責備學生會使這種互動活動公開化,學生可能會因為不想丟麵子而繼續犯錯誤。
但要記住,教師隻是課堂中給予懲罰的一個來源,同伴表示的嫌惡也會降低某種行為發生的概率,比如王老師對張陽洋舉手發言的表揚,可能引起了同伴的嘲諷,那麼學生就不願意再參與了。在學生的生活中同伴影響的性質也會影響他們對教師的強化或懲罰做出何種反應,學生在同伴的壓力下容易形成反成就的態度和行為。那些重視學校活動的學生會受到同伴的懲罰,而反成就的態度和行為反而會得到同伴的強化。有很多標簽會給學生帶來這種壓力,如“討厭鬼”、“乖孩子”等。你會發現,你鼓勵對成就所持的態度和行為的努力,會因同伴對相反態度和行為實施的強化而抵消。所以,教師需要和學生開誠布公地討論這個問題,並找到辦法,在鼓勵學生成就的同時,使學生不會受到消極的同伴壓力的危害。
移去懲罰是指當某種行為發生後,剝奪學生看重的事情,從而引起行為的減少。比如,在商定的時間未到家,父母取消了雙休日請同學來家裏的聚會,使學生明白必須準時回家。學生未按時交作業,老師把他留下來補作業,取消他上體育課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