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標越高,動力越大
酈老師是一位從教20多年的物理教師,心地善良,卻極嚴格,他堪稱模範教師,對本人及其下屬都要求極高。他所帶的班級訓練有素,整齊劃一,考試成績總是在縣統考中名列前茅。他從農村學校被抽調到鎮中心學校後,卻遇到不少麻煩。他像以前那樣對學生嚴格要求,但鎮上的學生畢竟不是農村學生,他想依靠教師的權利將他的意願強加到學生頭上。他的存在被視為一種壓力,學生找了他很多不是,聯名上書上級主管部門要求撤換他。
酈老師認為自己隻是太追求完美了,造成學生不喜歡他,可學生按照他的高標準做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其實不然,追求完美強調的是客觀的標準、學習的進展度和表現的水平。如果酈老師僅僅是追求完美,他就會要求學生做出絕對合格的學習要求,凡是不合格的都必須重做。酈老師的問題卻有所不同。
他所期望的是學生嚴格遵守他規定的作息時間,按時到校,不許偷懶;任何時候做練習都要嚴格按照他製定的格式步驟,嚴禁學生學習懈怠。他不是為追求完美而一絲不苟,而是過於死板,沒有一點靈活性。
孫瑩希望同學們精確地按照她設計的班會課流程參與活動,如果有人不配合,她就會認為活動不成功,抱怨不止。陳克強期望能成為學生會主席,卻因無法實現而苦惱。趙思奇希望老師能記住她的每一次進步,包括哪一次考試進步了多少分數和名次。張曉鳴希望同學能邀請他參加生日Party,沒有收到邀請他非常沮喪。
設定的期望不一定與實際情況相關聯。事實上,前期的設計越細致完整,失望往往越大。一位同學說;“我盡量不抱什麼希望。因此我很少傷心難過、痛苦、失望。有好事發生,我就會得到意外驚喜。”這是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避免受心理因素幹擾的好辦法。
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思維定式是指對活動的一種內部準備狀態。由多次重複某種習慣性的態度、認知方式和行為方式時產生的。定式有時能幫助人們快速完成任務,如學生多做練習熟能生巧,但有時心理有了某種準備狀態反而幹擾了更靈活地解決問題。
格式塔認知派心理學家東克爾以實驗揭示了“功能固著”(functional fixedness)現象的他設計了一個實驗,給被試在桌子上擺上幾枚圖釘、一些火柴、三個紙盒和三支蠟燭,要求他們將三支蠟燭弄到牆壁上去。解決此問題的辦法是:用圖釘將紙盒釘在牆上,以紙盒為平台架上蠟燭。實驗給出兩種情景:一種是紙盒裏裝著蠟燭、圖釘和火柴,另一種是紙盒是空的,蠟燭、圖釘和火柴則在桌上攤著。結果,他發現後一種情景中被試解決問題的速度要快得多。因為紙盒的功能固著影響著問題解決。前一種容易讓人想起紙盒做容器的功能,不容易想起它可以做平台的功能,這對該問題的解決有妨礙。而後一種情景則容易使被試想到紙盒起平台作用的功能。
在影響問題解決的諸多心理因素中,人們比較容易認同問題情景、動機與情緒、策略運用等的作用,而往往忽視甚至否定思維定勢和功能固著的幹擾。
酈老師把原來的成功經驗用於新的工作環境,殊不知,不是他的方法本身而在不同的學生適用於不同的方法。孫瑩認為班會課流程很符合教育目標,其實不同的活動可能產生同樣的功能。陳克強期望成為學生會主席卻因期望不切實際而無法實現。
趙思奇和張曉鳴從細節上考證自己是否被老師、同學所重視應該是對的,但當設定的預期效果未出現時代表的是否就是自己不被老師、同學所重視,而讓自己失落了。
人不可避免地會有希望,既有對自己的,也有對別人的。但問題是應該清楚這些希望是否有合理的路徑可以完成。如能識別並放棄不必要的要求,你和別人都會備感輕鬆。區分願望和要求是極為重要的,因為你可以盡情表達你的願望,卻不能將之轉換成對別人的命令或要求。
這些話不應被理解成教你玩世不恭或是對生活漠不關心,對別人的行為無動於衷。世上總有值得我們追求的原則、道德及標準,問題在於不切實際的要求或是過多的希望。毋庸置疑,期望越高,你可能遭受的挫折就越大。當你迫使別人滿足你那不實際的過高要求時,你們之間的關係也就隨之而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