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出問題?”
“沒有。”
南茜讓我們快進屋。
“我跟你說的嘛。”當我再一次脫衣服準備睡覺時,她說。
“他把車停錯了地方。”我還不服氣。
“但是他自己想辦法解決了問題。”
“是啊。”我也不得不承認意想不到。
我的兒子艾利克從一開始就老是讓我們意想不到,全然不顧我們為他出生作的精心準備,在他媽媽的肚子裏足足多待了一個月。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他的行為舉止對於他的年齡來說,不是太老練,就是太幼稚。他常常陷入困境,但又能自己擺脫,且一般不受傷害。常常是當我趕到時,情況就已化險為夷,南茜也老埋怨我在要緊關頭總是慢慢吞吞。無論怎麼說,他倒還真的沒有從他老爸那裏得到過什麼必需的救援,我得承認他有辦法解決他自己的問題。
“我知道,我不可能跟他過一輩子的。”我歎了口氣,爬上床,再一次思考著孩子教我懂得的東西。我閉上眼,盡量讓自己放鬆,像一場老式電影,總是踩著蹺蹺板的頂端。我感到好像生活在鐵路的軌道上。
“你還想要3個孩子呢。”南茜提醒我。
教子心得
每個父母都曾經曆過,或正在經曆,或將要經曆這種感受。我們看著他們學會走路,看著他們吃飯,一點一點地長大。當他們最終要獨立時,心中的不舍也慢慢地浸透我們的心。孩子仿佛像父母手中的風箏一樣,不論飛得多高,飛得多遠,那根線始終牽動著父母的心弦。也許孩子正在以他的成長,努力幫助父母克服著不由自主的緊張與期待。
父母應該學習放手培養孩子。孩子可以不handsome(英俊),但是不能不handy(動手能力強)。
父母的勇氣
鍛煉孩子的勇氣,其實常常是對父母勇氣的考驗。
如果父母自己都對困難和一些危險性的活動感到非常害怕,那他們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呢?
有時父母僅僅是擔憂孩子的安全,為了防止萬一而犧牲了孩子鍛煉自己的機會。父母更多的是害怕自己不能承受由此而帶來的沉重打擊,為了保護自己的感情不要受到傷害,因此加倍地保護孩子,使孩子變得缺乏勇氣。
孩子因為著涼而感冒,父母急忙把孩子送到醫院去看醫生。
醫生說,孩子需要打針,說這話的時候,醫生當然非常平靜,因為他天天都給許多個病人打針,可孩子的父母卻不由自主地皺緊了眉頭,要打針了,孩子多麼可憐呀。孩子雖然第一次聽說打針這個詞,可是,看到父母一臉的緊張感,再看一眼忙碌著的醫生擺弄著針頭、藥品,孩子的心猛地抽緊了,哇哇地哭個不停。
醫生把注射器弄好了,一針紮下去,孩子頓時哭得更加厲害了,因為父母的表情告訴孩子這件事非常嚴重,孩子就是在父母不停的關懷嗬護聲中哭得死去活來。
實際上,如果父母對打針表現得非常平靜,孩子也有可能不以為然,表現出勇敢的精神。因為父母告訴他這並不可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結束,而且他的身體從此就會康複了,孩子是可以從容地接受這一事實的。
在爬一個小山坡的時候,兒子顯得膽子特別小,他一步一回頭,不停地看著父親,非常想讓父親把他抱上去,父親似乎有意要鍛煉他一下,並不看他,隻是繼續向上爬著。
父親明白,雖然隻是一次爬坡,可是兒子能夠爬上去,就是鍛煉兒子膽量和技巧的一個絕好機會。
可母親卻特別擔心,她既害怕兒子會摔下來,又怕他磨破了細嫩的小手。母親一會兒看看兒子,一會兒囑咐他一聲,一會兒又讓前麵的父親慢點。兒子最終害怕了,不再往上爬了,後來還是由父親把他抱上去,他沒有達到試試爬高的目的。
如果他的母親不是提心吊膽地顯出十分害怕的樣子,兒子是能夠爬上去的。這是一次讓兒子鍛煉自己能力的機會,但卻被母親無意中給剝奪了。
教子心得
正如我們成年人厭煩被約束一樣,孩子也很反感父母老是像放風箏一樣用繩子牽著他們。他們希望父母不要老是過分細膩地表現出那種關心,這樣在別的孩子麵前他們會覺得自己很沒有能力。當他們看到別的孩子放心大膽地自己玩,而自己老是被父母陪著會非常厭煩,覺得父母多事,有時候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要鍛煉孩子的勇氣,其實常常是對父母自身的勇氣的考驗。父母要敢於放手,大膽地鼓勵孩子們去做他們能做的事,讓他們知道你對他們有信心,他們才能成為勇敢的孩子。
勇敢來自鍛煉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是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將軍、最年輕的西點軍校校長和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美軍少有的五星上將之一。
他功成名就後,曾動情地談起他的往事,說:“我有個幸福的家,有回味無窮的童年,還有令我驕傲的父母親。”
麥克阿瑟的父親生性勇敢、堅強,富有驚人的毅力。他也很希望兒子具有這種性格。在麥克阿瑟五六歲時,父親就教他騎馬和打槍,他的父親還曾經用了整整兩個晚上,親手製作了一把精美的木劍,把它作為聖誕禮物送給麥克阿瑟。許多年後,麥克阿瑟還就此對人說:“它使我興奮不已。揮舞著它,仿佛自己就已經成為了一名騎士——勇往直前。”
然而,有一次卻異乎尋常,麥克阿瑟揮舞著那把木劍隨父親外出打獵,突然從樹林中躥出了一隻豹子,呼嘯著朝他奔來。他頓時驚惶失措,拚命跑到父親身後,緊緊地抱著父親的身體。同時,木劍也掉在了地上。
父親趕走那個野獸後,生氣地對他說:“道格,要勇敢,要做個真正的男子漢!永遠不要忘記,你是軍人的兒子!”說罷,幫他撿起了木劍,重新交到他手中。
這件事對麥克阿瑟影響極大。從此,他一有機會便去鍛煉自己的膽量。一天傍晚,他和表弟在軍營旁的火車站附近玩耍,正要過鐵道時,一列火車突然停了一下。麥克阿瑟為了顯示自己的勇敢,竟然帶著表弟鑽到火車下邊向對麵爬去。
幾秒鍾後,火車便一聲長嗚,轟隆轟隆地開動了。這情景正好被來找他的母親看在眼裏,她當即嚇得昏倒在地。
時隔不久,麥克阿瑟隨父母去砍香蕉樹,不慎被鐮刀劃破了腳。他忍住疼,沒有告訴任何人。兩天後,傷口惡化,腐爛化膿。父母發現後,馬上給他敷藥治療。當時,要先用鹽水來清理傷口,其滋味可想而知。但不滿八歲的他卻始終咬著牙,沒叫一聲疼。父親又驚又喜,心想:也許他真能成為一個勇敢的軍人。
在優越的家庭條件下,麥克阿瑟的母親從不嬌慣孩子。她一向教導孩子要勤勞、要獨立,自己的事自己做,從不縱容他們養成依賴、享受等不良習慣。她鼓勵孩子們每天輪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而不許以任何理由拒絕.
教子心得
造成孩子缺乏行動力的原因雖然很多,但主要是環境與教育的影響。正是父母過分嬌寵孩子,事事包辦,使孩子喪失了鍛煉的機會。例如,父母過度地限製孩子活動,不準孩子單獨外出,不讓孩子多接觸同齡夥伴,使孩子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
父母的包辦不僅不會給孩子帶來幸福,反而會讓孩子因為失去自己做事的機會而苦惱。因為孩子既品嚐不到成功的快樂,也體會不到失敗的教訓。品嚐的隻有父母禁止他們做事的悲傷和怨恨.,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再富也要苦孩子!狠下心來苦孩子,其實就是希望孩子有獨立的意識。過分安逸的生活很容易讓人失去追求,何況是孩子。家境的富裕不能保證孩子未來無憂。所以隻能讓孩子盡早明白,要靠自己的雙手及智慧,而不要靠其他人。父母要記住:你不能陪伴孩子終生,你得讓他學會生存的技能。
肯尼迪的消費
肯尼迪總統是世界上最年輕的總統之一,他的成功離不開家庭的教育。他的父親約瑟夫,是美國最大的5位企業家之一,先後擔任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和駐英大使。他的一生為培養子女做出了巨大努力,並取得了驚人的成功。
約瑟夫有3個兒子:長子喬治,二兒子肯尼迪和小兒子羅伯特。約瑟夫是美國最富有的家庭之一,為了防止孩子出現意外事故,他給每個孩子存了1000萬美元的委托金。
如何為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這是約瑟夫教育孩子時所注意的一個問題。他讓家中的家具盡可能舒適,適合孩子,但不能富貴豪奢;每天給孩子們吃的食物要求清淡;房子保持整潔,但從不限製孩子們喜歡的動物跑進跑出。
他雖然家裏富有,但從不因此而讓孩子隨意花錢。他從小就注意對孩子進行節儉教育,嚴格控製他們的零用錢。他決定根據孩子年齡的大小,每月隻給孩子很少的零花錢。在肯尼迪10歲時,他向父親遞交了一張申請書,請求父親將他每月的零花錢由4角提到6角,但他的父親約瑟夫沒有同意這一請求。
在約瑟夫的教育下,他的孩子們最終都成為傑出的人物。肯尼迪當了總統,喬治也步入政壇,小兒子羅伯特曾任最高司法部長及紐約市議員,他們都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能。
教子心得
對孩子的關愛並不等於讓孩子隨便花錢,因為那會讓孩子忘記金錢的得來是需要努力的。當孩子手裏有了錢後,父母就應該指導孩子如何使用這些錢,教他們用錢理智消費。
要訓練孩子有計劃地使用錢,最好是對花錢有個預算,父母可以指導孩子訂個小計劃。比如,多少錢用於買學習用品,多少錢用於買自己喜歡的日用品,多少錢,用於買零食……當花費超出計劃的時候,父母最好是和孩子商量,將那些可花可不花的項目劃掉。
教育專家針對不同年齡的兒童提出了他們應了解的消費常識:1~3歲能辨別不同硬幣的價值;4歲能懂得不能見什麼買什麼;5歲知道錢是怎麼來的;6歲能區分不同麵值的錢;7歲能學會看簡單的價目表;8歲能知道把錢存到儲蓄賬戶上;9歲能自己安排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10歲懂得節約的意義;11歲明白電視中廣告的目的;12歲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中的常用術語等。
王子的命運
國王得了重病,在彌留之際,他一直為繼承人的問題苦惱著。
兩個兒子都是一樣博學多才、精明能幹、體察民情,選長子就可能傷害幼子,選幼子則可能傷害長子。別的國王為兒子無能苦惱,他卻為兒子能幹而苦惱。
最後國王不得不舉行緊急會議,讓大臣們一起商討選定繼承人的方法。
一個大臣發言:“我看最公平的辦法還是擲硬幣,硬幣落地後誰在正麵就讓誰當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