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給父母的忠告
生命中難以承受的經常是閑適.而非重壓。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存在著一個個非常溫柔的陷阱,這是那些過分庇護孩子的父母親手挖掘的,掉進陷阱裏的孩子由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從而也失去了長大的機會。
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盧梭
我們在養小孩,不是在養花
我的隔壁鄰居大衛有兩個小孩,一個5歲,一個7歲。有一天,他教他7歲的孩子凱利使用用瓦斯驅動的割草機割草。當他正教凱利如何在盡頭將割草機掉頭時,他的妻子叫他過去談事情。當大衛轉身回答問題時,凱利把割草機推到草坪邊的花圃上——所過之處,大約2尺寬的一條花圃已被夷為平地!
大衛回頭發現這件事之後,他開始失控了。大衛花了一大把時間費力地侍弄那些令鄰居們羨慕的花圃。當他開始對兒子提高音量後,妻子很快地走到他身邊,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說:“大衛,請記住——我們在養小孩,不是在養花!”
大衛妻子的話提醒了我和我的妻子,為人父母必須明了孰重孰輕。孩子以及他們的自尊比他們所破壞的任何物質上的東西還要重要。被棒球砸中的窗戶、被孩子不小心碰倒的燈以及掉在地上的碟子都已經破了,花也已經死了。我必須記得不要再傷害一個孩子的心靈,不要使他們充滿活力的感覺變得遲鈍,或者再造成更大的損失。
有一次,我的小孩嚐試著從冰箱裏拿出一瓶橙汁,但瓶子很滑,他失手把瓶子掉在地上,濺得滿地都是橙汁。
他的母親來到廚房,並沒有對他大呼小叫、教訓他或懲罰他,她說“哇,你製造的混亂還真棒!我幾乎沒看過這麼大的果汁坑。反正損失已經造成了,在我們清理它以前你要不要在橙汁中玩幾分鍾?”
他的確這麼做了。幾分鍾後,他的母親說:“你知道,每次當你製造這樣的混亂時,你最好還是把它清理幹淨,讓物歸原處。你想這麼做嗎?我們可以用一塊海綿、一條毛巾或一隻拖把。你喜歡哪一種?”他選了海綿,於是他們一起清理打翻了的橙汁。
他的母親又說:“你知道,我們在如何有效地用兩隻小手拿大橙汁瓶上已經做了個失敗的實驗。讓我們到後院去,把瓶子裝滿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得動它。”孩子知道了如果他用雙手抓住瓶子上端接近瓶嘴的地方,他就可以拿住它不會掉。
這堂課真棒!
教子心得
我們多麼容易忘記我們仍然在學習啊!我們更是忽略了孩子也在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
對於孩子,我們常常以愛的借口譴責他、束縛他,甚至傷害他,每當這時,我們總會忘記“我們是在養小孩,不是在養花”。
等到孩子長大的時候,他會很感謝自己的父母不像別的父母一樣,對他們咆哮並且教訓他們要小心一點。
孩子們知道
在費城,一個陽光普照的周末午後,我的朋友——一個自豪的父親巴比,帶著他的兩個兒子去打迷你高爾夫球。
他走向售票櫃台問道:“進去要花多少錢?”
年輕的售票先生回答:“大人3元,6歲以上的小孩也要3元,剛好6歲或小於6歲的小孩免費。他們兩個幾歲?”
巴比答道:“那個小點的3歲,另一個大點的7歲,所以我想我得付6元。”
那位售票先生笑道:“嗨!先生,你是不是剛中了彩票,發了財?你隻要告訴我較大的男孩6歲,就可以替自己省下3元,我又看不出來有什麼差別。”
巴比回答:“你說的沒錯,但是孩子們知道那是不同的。”
教子心得
父母傳遞給孩子最重要的信息往往不是通過言語,孩子在整個成長期都會模仿父母的行為,並以父母為楷模。
父母最好要時刻提醒自己,你的孩子正在觀察你,因此你必須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假如你不想讓你的孩子吸煙,你自己最好就不要與香煙為伴。要想為你的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父母必須以身作則。作為孩子的教育者,父母不能夠在“言傳”和“身教”上自相矛盾,應該說到做到。在教會孩子誠實之前,首先教會自己誠實。千萬不要為一時小利,將以前所有的教育毀於一旦。
孩子的“傻”問題
有一次,美國教育家塞德茲博士正與一位父親談論孩子的教育問題。
這位名叫迪德羅的父親垂頭喪氣地對塞德茲博士說:“有時候孩子真的特別煩。那張嘴整天都不停,嘰嘰喳喳問這問那,我的頭都快被他吵炸了。”
“是呀,孩子嘛,總會有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這是非常正常的,這也是孩子想要學習知識的一種表現呀。”塞德茲博士說。
“你說得那麼輕巧。這是因為你的兒子不那麼煩人,如果你兒子也像我兒子那樣,我保證你就不會這樣說了。”這位父親非常不服氣地說,仿佛隻有他的兒子愛提問題。
就在這時,塞德茲博士的兒子威廉走了進來。
“父親,這本書上寫的這件事我不太理解。”說著,兒子把一本書遞給了塞德茲博士。這是一本關於達爾文進化論的少兒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調描述了生物進化的曆程,並且配有非常有趣的插圖。
“你有什麼不明白呀?”塞德茲博士問兒子。
“進化論中說人是猴子變的,對嗎?”兒子問道。
“我不知道是不是完全對,可是達爾文的理論是十分有道理的。”博士回答說。
“可是如果人是猴子變的,那為什麼現在人是人,猴子還是猴子呢?”兒子問。
“你沒有看到書上是這樣寫的嗎?猴子之中的一部分進化成了人類,而另一部分卻沒有得到進化,所以它們還是猴子啊。”博士說道。
“這可能有問題。”兒子懷疑地說道,“既然是進化論,那麼猴子就應該都得到進化,而不應隻是其中的一群得到了進化。”
“為什麼這麼說?”
“我認為另一群猴子也應該得到進化,變成一群能夠上樹的人。”
迪德羅插了進來:“能夠上樹的人就是猴子呀。”
“不,我們是在討論進化論的問題而不是在講故事。”兒子嚴肅地說道,仿佛是對迪德羅的玩笑表示不滿。
迪德羅不再說話了,但塞德茲博士看見了他的臉上露出了不以為然的神色。
“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事實上猴子之中的一群沒有得到進化……”塞德茲博士對兒子解釋道。
“我不明白,那是為什麼?”
“這一理論確實有些複雜,可是這是個事實。這可能和物種以及它們的生存條件有關係吧。”說實在的,要想給他解釋清楚這一問題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塞德茲博士隻好這樣回答。
“什麼生存條件?那些猴子是怎樣受到影響的?”兒子繼續追問不休。
博士隻能盡力向兒子講明其中的原因:“據我所知,一群猴子因為某種原因隻得到地麵上去生存,它們的攀爬能力逐漸地退化,卻又學會了直立行走,經過了漫長的進化最終變成了類人猿;而另一群猴子還是生活在樹上,因此沒有得到進化。”
“我懂了,可是他們為什麼要進化呢?如果人能夠像猴子一樣靈活更好啊!”兒子又開始了另一個問題。“雖然在身體和四肢方麵猴子比人靈活,可是人的大腦是最靈活的。”塞德茲博士說道。
“大腦靈活有什麼用啊?又不能像猴子一樣可以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樹上。”兒子說道。
“身體靈活是很好,可是隻有身體上的靈活還遠遠不夠。大腦的靈活才是關鍵的,因為隻有靈活的大腦才能創造出文明。”
“什麼是文明?為什麼要創造文明呢?”兒子問道。
“文明代表著人類的進步啊。”塞德茲博士說道。
“可是人類為什麼要進步呢?”兒子問。
“因為隻有人類進步了才能有更好的生活,也隻有文明才能使人類和動物區別開來。”
“人類為什麼要和動物區別開來,難道動物不好嗎?”
兒子的問題一個接一個,許多在成人看來是非常可笑且毫無依據的,可是即使這樣,博士也盡量不讓兒子失望。
最後,兒子感到滿意了,對博士說道:“父親,我要出去玩了。請原諒我打擾了你和這位先生的談話。”說著,他就跑出了房間。
這位父親十分佩服地說:“博士,您的兒子真是個非常懂事的孩子。我非常佩服您有那麼大的耐心。”
博士說:“不是我的耐心比其他的家長好,隻是我認為認真地回答孩子的問題非常重要。隻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孩子思考和探究的精神,而不會把這種寶貴的品質抹殺掉。
“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問題本來就沒有有無道理之說。作為父母,要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每一個問題,讓孩子從小認識到愛問問題、經常思考是美好的品格和習慣。”
教子心得
孩子的“傻”問題中往往蘊含著他獨立思考的成果,而獨立思考恰是促使孩子思維得以發展的保證。愛因斯坦曾提出:父母首先要使孩子自小養成勤於動腦的習慣,如自小學會自我評價,培養自我收集、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養成多角度或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等。
聰明的父母應該學會接納孩子以及他的問題。即使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也要對其提問表示出關心,並明白地告訴他,“等你長大了自然會明白”或者“這個問題太複雜了,等明天媽媽弄清楚了,再告訴你好嗎?”當然了,你說到就要做到,不能敷衍孩子.
孩子提問並不一定就是要一個準確的答案。他們的快樂有時在提問的這個過程,而不是答案本身。所以,父母對孩子提問有個交代,孩子心理上就獲得了被接納被重視的滿足感,他的好奇心及對父母的依賴會慢慢地發展起來。
耳濡目染
得克薩斯州議員薩姆·休斯頓·約翰遜給他的大兒子林頓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記。林頓3歲的時候,父親無論走到哪,他都要跟到哪兒。父親到理發店理發時,小林頓也要跟進去,執意坐在一張椅子上,讓理發師像給父親刮胡子那樣,用刮胡刀的刀背給他刮臉。1913年,林頓一家人搬到了約翰遜市居住,林頓更少見到自家的親戚了。“他要模仿父親的願望異常迫切。”林頓的妹妹回憶說。林頓把自己的父親視為“一位夥伴,一位知心朋友。”
林頓接下來回憶道:“我總想模仿我的父親,我要竭力仿效他,我看到他做什麼,我就想做什麼。他喜歡戶外活動,我也漸漸地喜歡上了戶外活動。他熱衷於政治生活及公益活動,我雖然當時還是個孩子,卻處處都要跟著他參加各種活動。”甚至到了青年時代,林頓還告訴自己的朋友:“我想成為父親那樣的人,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比如我可以努力為老年人爭取養老金。”
林頓對父親的政治生活特別感興趣。1914年,年僅6歲的林頓開始寫簡短的競選演講稿,並且參加一些集會。在家中,當別人就政治事務前來求教薩姆·休斯頓·約翰遜時,林頓會注視著他們,並且聚精會神地聽他們的談話。有的時候,當父親與來訪的客人探討地方事務及州政府的事務時,父親允許林頓坐在他們旁邊聆聽。如果父親不讓林頓當著客人的麵聽他們的談話,林頓就會躲到隔壁,想方設法地聽到他們的談話內容。
1918年,薩姆·休斯頓·約翰遜開始帶著10歲的林頓去州議會,他專門讓兒子坐在議會大廳的後麵,看各項議程的進行,並且促使林頓盡力了解議員們在議會裏都做些什麼。
兒子也非常聽話,在不打攪客人與父親交談的前提下,聆聽著他們的談話。年輕時的林頓,還非常樂意和父親一道前去參加競選會議。這些經曆,對林頓日後開始自己的政治生涯,可以說是彌足珍貴。幾十年後,林頓寫下了下麵這段懷舊的話:
“我們開著T型福特車從一個農場趕到另外一個農場,一路上我們穿越許多穀地,每見到一戶人家,我們就把車停在門前。
“我父親和大家聊起來可稱得上是口若懸河。他和大家談的內容很廣泛,既有莊稼的長勢如何,又有他打算把什麼納入立法的範疇。比較有趣的是,父親總是帶著好多家裏做的麵包和一大缸果醬。當我們累了或餓了,我們就把車停在路邊,父親把麵包切成片,抹上果醬,然後分給我吃。沿途的許多家庭都敞開大門歡迎我們父子倆。如果外邊天氣比較熱,他們就會非常熱情地邀請我們到他們屋裏坐坐,品嚐他們家中的冰淇淋。如果天氣比較冷,他們就會為我們倒上兩杯熱茶。我真希望自己與父親一直過著這樣的生活。”
教子心得
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影響深遠,不可磨滅。孩子的一切知識、能力、智慧和本領都是父母教給的;孩子的性格、品德、作風、習慣和傾向也都是在父母的影響下養成的。父母積極向上的生活姿態,孩子一定能夠領會到。
父親的腳印
湯姆的爸爸習慣在每天工作之前先到鎮上的酒館喝一杯酒。
在一個下大雪的早晨,他吻別妻子之後,又徑自向酒館走去。沒走多遠,他感覺有人跟在後麵,當他轉過身來時,發現湯姆正踩著他留在雪中的鞋印並且幸福地喊著:“爸爸,你看,我正在踩你的腳印!”
湯姆的話使他為之一震,心想:“我要上酒館,但兒子卻跟隨我的腳步!”
從那天起,他再也不光顧酒館了,而是經常到圖書館去看書。
成年之後,湯姆成了全美最優秀的微生物工程師。
教子心得
你現在或許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上司……然而你現在的所言所行是否能表裏一致呢?請你記得孩子正默默地看著你,甚至學著你的樣子,踩著你的腳印!
孩子的缺點跟父母總很相似。當孩子做錯時,大人不予糾正,孩子會誤認為自己做得對,這樣就可能使孩子慢慢變成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
好習慣的培養,在於點點滴滴的積累。父母用言傳身教去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起大而無當的觀念灌輸,要有效得多。
記住,孩子會用世界上最純淨的心靈麵對周圍的環境,並且不辨是非地全盤吸收。這個世界的是與非、黑與白就蘊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
小利奧的父親
有一個叫利奧的小男孩,他是意大利移民的後代,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南部長大。他的父母幾乎不說英語,他們平常的語言是地方口音很重的方言。
一天,利奧在他的初中校園裏被一幫男孩們毆打了一頓。他們因他來自少數民族而用惡言中傷他,甚至還揮拳打他。由於當眾受辱,他非常氣惱地哭著跑回家中,把自己鎖在浴室裏。一直到他父親溫和地喊把門打開的時候,他才把浴室的門打開。年輕的小利奧傷心地哭個不停,父親擁抱了他一下說:“現在告訴我到底怎麼了。”
“我憎惡做意大利的後裔,”小利奧憤怒地說出了心裏話,“我寧願是其他任何國家的後裔。”
他父親緊緊地抱著小利奧,他的聲音變得堅定而且具有威懾力。“永遠不要再讓我聽到你說那樣的話,”他說,“你應該為自己是意大利的後裔而自豪。仔細想想吧,美國是意大利人發現的,並由意大利人命名。意大利人曾經創造了許多優美悅耳的樂章,他們十分榮耀地歌唱,他們創作了許多精彩絕倫的畫,著有許多驚世之作,建造了許多美麗的橋梁。你又怎能不因為自己是一位意大利後裔而自豪驕傲呢?而且你現在更加幸運的是,你同時還是一位堂堂正正的美國人。”
“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那些,”小利奧反駁道,“我寧願自己是其他國家的後裔。”
“可是,你和其他人都不一樣。因為上帝從來都沒有打算把我們創造得一模一樣,他使我們所有的人都各不相同,以使我們每個人都是我們自己。不要再因存在的差別而懼怕,差異其實是一件好事。難道你想成為像曾經毆打過你、辱罵過你的那些孩子一樣的人嗎?你想讓其他人遭受痛苦、傷心地哭嗎?難道你不因自己有別於他們而高興嗎?”
小利奧當時覺得父親說得很有道理,於是便一直保持緘默。“怎麼樣了?”父親執意問道,“你還願意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嗎?還想和那些曾經傷害過你的人一樣嗎?”
“不!”
“那就擦幹眼淚,為你自己深感自豪吧。你應當知道,你並非以後永遠也不再碰到這些人,因為這樣的人到處都有。要為他們的所作所為而感到惋惜,千萬不要畏懼他們。
“我們現在已經很強壯,並且為我們自己感到自豪和驕傲。沒有任何人可以肆無忌憚地傷害我們了。”
“現在,”他說,“讓我們帶點黃油和麵包,一起到花園裏去吃吧。”
“盡管我並不認為父親的解釋可以使我滿意,”利奧後來聲稱,“但是,不管怎麼說,那已經使我感覺好多了。當然了,當我和父親在加利福尼亞的一個花園裏吃著麵包和黃油的時候,他也並沒有能夠徹底糾正我的偏執態度。但是,在他的話中,透著某種力量與堅毅,它幫助我認識到:不能容忍甚至歧視他人,這其實是軟弱和無知的表現。”
長大以後,利奧成為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教育學教授,並且還是一位擅長描寫親情的美國暢銷書作家。
教子心得
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學校的培養,而且需要父母情感上的關心與嗬護。
父母的言語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有句諺語說,多給孩子胡蘿卜,少給大棒。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應用正麵思考對待孩子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即使孩子麵臨偏見和壓力時,父母也應和風細雨、和顏悅色、循循善誘、諄諄教導。
父母不但要教導孩子不能心存偏見,還要教會他們如何應對來自外界的偏見,自豪勇敢地活下去。
快樂的樹
有一棵很神奇的樹,它會思考,也有喜怒哀樂。一個叫艾倫的小朋友每天都會跑來,收集它的葉子,編成皇冠,扮成森林裏的國王。艾倫會爬上樹幹,抓著樹枝蕩起秋千,吃吃蘋果。他們會一起玩捉迷藏,累了,艾倫就在樹陰下睡著。樹很喜歡艾倫。他們彼此都很快樂!
有一天,艾倫來到樹下,樹說:“來啊,寶貝,爬上我的樹幹,抓著我的樹枝蕩秋千,在我的樹陰下玩耍,快快樂樂的。”
“我不是小孩子了,我不要爬樹玩耍,”艾倫說,“我要買東西,我要錢。你可以給我一些錢嗎?”
“真抱歉,”樹說,“我沒有錢,隻有樹葉和蘋果。孩子,拿我的蘋果到城裏去賣。你就會有錢,就會快樂了。”
於是艾倫爬到樹上,把蘋果通通摘下帶走了。樹很滿足。
很久以後的一天,艾倫回來了,樹高興地發抖,“來啊,孩子,爬上我的樹幹,抓著我的樹枝蕩秋千,快快樂樂的。”
“我太忙了,沒時間爬樹。我想要一間房子保暖,”艾倫說,“我想要妻子和小孩,我需要房子,你能給我一間房子嗎?”
“我沒有房子,”樹說,“不過你可以砍下我的樹枝去蓋房子,這樣你就會快樂了。”
於是艾倫砍下了它的樹枝,把樹枝帶回去蓋房子。
樹很快樂。
可是艾倫好久都沒有再來,所以當艾倫再回來時,樹很快樂,快樂得幾乎說不出話,“來啊,孩子,過來,來玩啊!”
“我又老又傷心,玩不動了,”艾倫說,“我想要一條船,可以帶我離開這裏。”
“砍下我的樹幹去造船吧!這樣你就可以遠航,就會快樂。”
於是艾倫砍下它的樹幹造了條船,坐船走了。
樹很快樂,但有一點憂傷。
過了好久,艾倫又回來了。
“我很抱歉,孩子,”樹說,“我的蘋果沒了,我的樹枝沒了,你不能在上麵蕩秋千,我的樹幹沒了,你不能爬……我真希望我能給你什麼,可是我什麼也沒了,我隻剩下一塊老樹根。我很抱歉……”
“我太老了,牙齒咬不動蘋果了,也沒有辦法在樹枝上蕩秋千了……”艾倫說,“我現在要的不多,隻要一個安靜的可以休息的地方,我好累好累。”
“好啊!”樹一邊說,一邊努力挺直身子,“老樹根是最適合做下來休息的。來啊,孩子,坐下來,坐下來休息。”
艾倫坐了下來,樹很快樂……
教子心得
那棵樹就好像父親、母親,孩子就好像那個小艾倫。小時候,孩子總是圍繞在父親、母親的周圍玩耍。漸漸地長大後會離開父母的身邊,不常回來,而且每次回來都是不快樂的時候,不然就是有什麼需要的時候,而父母常常都會把他們身上最好的、最符合孩子需要的東西交給孩子。
而這時,孩子總是拿了東西轉身就走,留下渴望子女留在他們身旁的父母。雖然如此,凝視著漸遠的背影,他們在心中卻是不斷地說著“希望他會快樂,祝福他一路上順利、平安”。孩子對父母總是不斷索取,但是父母卻都無怨無悔,而且還不求回報。父母對孩子有這樣的義務嗎?沒有。那又為了什麼使他們這樣做——隻因為愛。
向孩子認錯
那是,一個忙得要命的日子。我的截稿期緊得簡直不講道理,心頭壓力沉重,一大堆東西等著我去寫。那天下午孩子們在家,平常她們對媽媽的工作有種無言的尊重:盡量保持安靜,盡量別打擾她。
但那一天,不知是行星出軌還是正逢月滿,孩子們簡直像著了魔。女孩們本來應該在我辦公室旁的屋子裏做功課的,但她們一直在那兒唱一首歌。她們唱和聲,一遍又一遍重複著熟悉的旋律。
唱得是不錯,但不是時候,我沒法工作啦!
“不許唱,做功課!”我拉開嗓門喊道。
“好的,媽媽。”喬茜細聲細氣地說。但那小女孩仍哼哼著,聲音清潤,引誘大女孩和入,一場即興演唱會正在開演。
“你們得做功課!”我叫喊著,我覺得自己的血壓在升高。“學校的正事不做。你們不想要接下來玩的時間了?你們再這樣下去,我要減少你們玩的時間。要明白,我可不跟你們開玩笑!”
我把她們分開,趕到各自的房間去。
但牆壁不能阻隔她們。不知什麼時候,她們又和上了,盡管是在各自屋裏。
我的威脅在她們亢奮的情緒麵前毫不管用。我氣極了,想到以前的想法是正確的:第一,早應該換換房子;第二,為了掙錢,平時太疏於管教。於是,我擺出那副父母常用來大聲警告孩子的模樣:青筋暴突,臉漲得通紅,猛然拉開蒂娜的房門,盡量突出大發雷霆的態勢。
蒂娜抬頭看著我,一臉的天真爛漫,說:“我熬不住,媽媽,我隻是想快樂快樂。”她的聲音甜嫩而輕微,帶著怯怯的懇請。
我再也無法拒絕那張臉,而這時喬茜躊躇著走進屋來。
我開始笑起來。她們也加入進來,我們一起敞開胸懷地大笑——那種無法控製的大笑——我俯下身子把她們倆緊緊地摟抱著,親吻著她倆:“是媽媽不對,媽媽不該這樣對你們發脾氣。”
我的心已明如懸鏡:我們不再需要換房子。孩子們隻是需要歡樂。
那一天真是太好了。我領悟到,上帝賜給了我兩個可愛的、快樂的孩子。
從此,我們把這稱為“發傻勁”,每星期來一次。但不要誤解,我仍然有失去耐心、發發脾氣的時候。
但還是要感謝喬茜和蒂娜,她們使我懂得了該怎樣生活,並從催命的忙碌中解脫出來。
教子心得
為什麼我們總是驚奇地發現,孩子的缺點和父母有著驚人的相似?作為父母,當你做錯了事情時,是不當一回事地含糊過去了,還是坦誠地告訴孩子,努力地改正自己的錯誤呢?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不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過錯,卻總是一味地指責孩子的過錯,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會產生“父母永遠是正確的,即使他們做錯了”的觀念。久而久之,本來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也會由於父母的指責而自暴自棄,放棄自己的主張。這時他們對父母正確的教誨,同樣會拋之腦後。
然而,如果父母在對孩子做錯事後,能鄭重地向孩子認錯、道歉,孩子不僅會懂得承認錯誤不是一件可恥的事,而且會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同時也會嚐到堅持主見的甜頭。
有的父母擔心向孩子認錯、道歉會失麵子,會失去權威,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因為沒有人可能永不犯錯,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時出現了過失、錯誤時,主動向孩子認錯,孩子會體會出父母對他的尊重和重視。這樣,當他有錯誤時,也會主動承認錯誤,主動道歉。
換個角度教育孩子
一位母親想圖清靜,在郊區買了一套房子住。可沒過幾周,附近的草地上就開始有幾個年輕人在追逐打鬧、踢垃圾桶,且大喊大叫。這位母親想到如果直接去阻止他們,這些年輕人肯定不聽勸告,弄不好還要發生爭執。因而這位母親用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她出去對他們說:“我看到你們玩得很開心,我很高興。我的孩子喜歡熱鬧。如果你們每天都來這裏玩耍,我給你們每人一元錢。”年輕人非常驚訝,玩了還能拿錢,怎不拚命玩!過了兩天,這位母親找到他們:“我現在還沒有找到工作,所以,從明天起,每天隻能給你們5毛錢了。”年輕人開始不悅。又過了幾天,這位母親對他們說:“我又沒錢了,每天隻能給你們一毛錢。”“一毛錢?我們才不會為區區一毛錢在這裏浪費時間呢!不幹了。”從此,這位母親又有了寧靜悠然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