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三百二十一章 別人 (大結局)(2 / 2)

比如,何樂已經發現了,他會不會披露出來呢?

一個難得的人才,與可能暴露的巨大私利相比,有多渺小!

不少用人單位,並不需要人才太精明!以為精明能幹,就能有大把的好機會混職場,這種想法太天真,太天真!

何樂呀!將用他未來十八年的“老憋”生涯,來充分驗證!

以後他調出的每一個工位,都是被三個以上的人來接手的。

直到他令王品騰飛,雄居製衣業之巔,但他的職務,高得有限!

很多人以為浪費比克扣好,使得浪費的默許和認同度很高。甚至在阿華和黃經理這樣的人而言,其中種種,已經不再是浪費了,而是種利益的手段。

但對於扣除了夥食費在飯堂用餐的‘小眾’們來說,對於付出了補助金的公司方來說,他們該有的用量變少了,是不是也能歸入被浪費了呢?

在多數人的認知中,就餐者浪費飯菜的可恨程度很高,像阿汶那樣,有幾個人不鄙視的?

還有種普遍性浪費,被動浪費,原諒度超高。比如王品飯堂,飯是自己打的,菜卻是分好份數的,每頓的四種菜肴中,難免有些是員工們吃不下的,這樣倒掉的浪費,存在於不少胃口不好的員工身上。所以每天來拉潲水的,才會用大車也要跑兩趟才行。

在被重重盤剝和各種浪費之後,小眾們能共享到的飯菜,已經大大縮水了,但就是在這樣的時候,還是有個別的聰明人,能從中把個人享受的那份,利益最大化,享受利得多一點好一點。

世間難有絕對的公平,除非是在真空或太空。

個別人的小聰明,總還是有些用的。

記得何樂父輩們說過一件事,主國農村實行的夥食團年代,幾百人聚在一起共餐。

領飯菜時,每桌推舉一位桌長,由桌長去領取,每位桌長領取一桌的量。當然,在那個艱難的歲月中,說是一桌,卻並沒有桌子可坐,隨便找個地,八個人圍成一圈便算是一桌了。

陳書記曾說,他們那一桌,總是比別的桌子得到的多得多,何樂我問他們是不是因為他當了官,享受了特權。

陳書記說,那時是原始共同主義,誰也不能有特權,依照的是平均分配原則,況且那時他們都還是平頭百姓。

“那麼,你們如何多得來的呢?”何樂想不通。

陳書記說:“其它每桌都有餓死的人,我們那桌不僅沒有一個餓死,後來還出了一個縣長,三個鄉長,和四個村支書,因為我們都會想法子。”

因為他們聰明,那桌同時推出了兩位桌長,他們每餐都是領的雙份。每當把第一位桌長領來的吃完後,他們就另外換個地方,重新圍成一桌吃第二位桌長領來的。

就是吃雙份,也隻是勉強飽而已,不用擔心剩下太多被發現。

現在,聰明人越來越多了,總有些員工,能應用自己的小聰明,在飯堂裏用餐的時候占些便宜。

比如假裝代打,他打了兩份飯菜,說是代某某某打的,一進餐廳就合二為一,把可口的部分獨享了,吃不下的再倒掉。

還有人他不像是代打,他先打好一份,放在坐位上,再回頭去打第二份,坐得遠遠地把第二份吃得差不多了,洗了碗筷,再去吃第一份。他們是把時間和地點錯開了,有點類似於陳書記他們那桌的手段。

這兩種,多發生在沒有實行飯卡管理的飯堂,特別是分散到多個窗口供應的那種。

另一類聰明人就是跟廚工搞好關係,關係好自然就有點不一樣了,可以在廚工的勺子上賺便宜,前文已經有了例子。

還有類聰明人既不去討誰的好也不去買哪個的乖,更不去打兩份逗人怨恨惹人檢舉,他們能在規則之內憑自己的本事多享受些。

他們備有兩個碗,當大部分人搶先去擠飯菜時,他們卻把主意打在了湯上,搶先去湯桶裏,用湯勺輕輕地撈取沉在底部的好東西,裏麵總會有些蛋花,肉丁,豆類或者黃花海帶大劍花等料湯的食材,很容易就能滿載而歸。

打好湯再去排隊領取飯菜也不遲,反正自己那份是還在的,若是打湯去晚了,也許就真的隻剩下湯水了。

還有種聰明人是靠等的,他們很有耐心,總是等到最後才進飯堂,那時的飯菜一般都有多的,他們自然可以多打些了,就算是萬一沒有了,放心,飯堂會立馬給他們做小鍋的。

也有的聰明人,會把他們的聰明所得,端出去給就近別家廠做工的家人或親友們分享。

聰明人,盈了自己,就免不了會虧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