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武俠故事裏,都會有一本“武功秘笈”。而且為了獨占這本秘笈,名正派與邪派之問,正道英雄與邪道惡魔之間,一定會展開生死搏殺,甚至世代恩怨。
當然,這是金大俠他們講的故事,“秘笈”是必不可少的藥引子。有幸編輯著崔老師的案例集,竟會生出這樣的感覺:這也是本“武功秘笈”,是關於策劃與策劃人的秘笈。
之所以有這樣的錯覺,是因為每日沉靜在各式的故事、情節、懸念中,感受到他們著實有諸多相同之處。
檾先,同樣是集畢生功力所著,數十年親曆與參悟所得的“心經”。所不刪的是.大多“武林秘笈”是世代家傳,絕不外露,看的比性命還重;而崔老師的則於坦然之中寫出,供同事者、同好者共同琢磨與探究之用,絲毫沒有隱藏獨霸之念。同為秘笈,此所渭境界之大不同。
其次,看罷崔老師的案例,感覺非常的平實,而且非常實用。從策劃原由、理性、思路,乃至操作過程、心得等,都合盤托出,決無保留,具有絕對的“實用價值”。就像依照秘笈,指點經絡指導氣息直到任督二脈皆通,絕對具有可!學習性與可操作性,甚至連“段公子”也可以按圖學到粼波微步。我想,這可能是這本書‘j其他專著的最根本的區別。
借著編持,常常有幸與崔老師能深入研討,每次感覺都非常震撼。與崔老帥交流,你能感到她的具有穿透力、感染力的熱誠。就像她書中的案例,兒乎每個都是,“關注老區”或“製止搭售”,都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身影,這種熱濺,除去她黨報記者的正義之外,更多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和對生命的熱情和追求。在我們的溝通中,也總是能感覺到很多超前於那個時代(或時段)的意識與思想,許多超乎她年齡局限的新知識、新理念,這些讓我們汗顏自己的淺薄、滿足與安逸;她給人的感覺就像始終是精力充沛、笑迎挑戰,而且遊刃有餘。這種熱情,會讓她有著許多“義舉”,會讓很多被她幫助的人終生感激,也讓她在“策劃”這~一體力與腦力都很殘酷的行業巾.始終能夠領跑。
崔老師的平易近人,給每個自稱學生的人以非常的感受。原本很奇怪策劃界都樂於稱呼她“大姐”,其實按輩分,按江湖規矩,那是大不敬。但接觸以後,你就能理解這種平實,沒有架子,一如她的策劃技巧從不玄虛。看看幾乎每個專家的點評(這些都是在國內如雷貫耳的大家),不約而同地都讚歎於她的招式的無奇與效果之神奇。我想,這就是最高境界的“無形勝有形”了,所謂“手中無劍”顯出的才是真正的大家風範。
當然,每一個熟識崔老師的人,都會讚歎其思路的敏捷精巧與策劃之立意高遠。我想,隻有集數十年對黨和中央政策的心領神會,對國內經濟文化的了然於胸,對企業管理心知肚明加上對那麼多新知的潛心琢磨,才會現案例中那些讓人拍案叫絕的平淡之中見到神奇的效果。所以,手中雖無劍,但內力的深厚,算是真正的功力了,而且非一朝一夕可以練就,“眼高”在這裏成為一種境界。也正如此,才更理解崔老師一貫提倡的“宏觀著眼,微觀人手”的平凡與不平凡,也可以理解書中那麼多名家讚歎的“國內無出其右”的由衷。
曾有人不解崔老師,說把策劃的秘訣都合盤托出,“窗戶紙”都捅破了,“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怎麼辦?崔老師隻是笑笑而已。看完這本案例,我才恍然:策劃貴在創新,決不是“捅窗戶紙”那麼簡單,現在已經是一門很深刻的學問;況且,窗戶紙也不是那麼好捅破的,即使捅破了,也還需要同樣很深刻的磨煉和悟性。最終,我猜測,如果真的大家都學會了,這對推動策劃界的發展也是一種好事,崔老師的心裏,一定隻有欣慰。
讀一本書,看懂一個人的內心境界,或者由此熱愛了一個行業,或者用心學習了一項技巧,都可謂作者功莫大焉。編讀此書.常有熱血沸騰的時候,所以,才會感覺震撼與收獲。在各類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崔老師的案例,曆經二十多年磨礪仍然熠熠生輝,一定有它深刻的道理,也一定就是策劃的精髓了。
所以,有幸能讀到此書的朋友,不妨如我當初:你可以不看,但不能半途而廢;你可以看不懂,但可以再看第二遍、第三遍,你會頓悟。
編者:文言
2006年4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