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得能夠再次安靜,寫下那麼多的文字。終於可以收筆了。
短短的幾十萬字,僅僅記錄了20多個案例,前後跨度卻是20餘年。這本書可以說是我個人的20多年的經曆,也可以說是中國策劃的一段曆程。
今天透過那一個個案例,重溫已經曆過的日日夜夜,回顧一下走過的路,也算是順便安撫一下多年來一直澎湃的心。
奮鬥的人很難得安靜,奮鬥的人又很需要時常的安靜。策劃行業更為突出。
20多年來,自從踏上策劃的路,其中的甘苦,外人是很難以理解的。
策劃是創意經濟時代不斷尋求創新的工作,搞策劃最苦的恐怕是需要不斷地挑戰自己,需要不斷地創新,這是一個相當痛苦,也是相當艱難的過程一孫匕同時,最樂的滋味也不斷創新之中。常常是麵對剛剛取得的成績,轉身又蜚一切重新開始。再過幾天,還要原地突破,甚至完全打破,日複一,年複一年。就是年輕人恐怕也不堪重負。策劃人一年要麵對無數的行,兀數的企業,都會希望超越同行,超越自己,都希望能創出新意,這是何其難。
和這個相比,更荊難的應該是溝通。再好的策劃,不能被理解,不能被認同,也不能見到實效。這恐怕不是我個人,而是整個策劃界共同的痛苦。
塒此,策劃人為其幹著急和為之可惜也無用。我一直堅持“三個不做”,第一條就是“對方決策者的理念不同,堅決不做”,這實在不是我有驕傲的資本.而是這些年親眼月睹很多策劃人,也包括自己的很多好方案埋在故紙堆裏,其中不乏很多堪稱意義偉大的,至今想起都很惋惜,為策劃人惋惜,史勾那些偉大”失之交臂的企業家們、官員們惋惜。
倔強與信念造就了我,認真與誠信成就了我。這些年,策劃過的案例不計其數,接觸過的行業更是繁雜。走遍了中國(除了西藏和台灣),甚至剛間地頭,包括香港和美國,都有過“作品”,其中的快樂,當時也是真實的,過後也就淡忘了。然而天南海北交了無數的朋友,卻是永久的,彼此之間的交誼,跨越時間與區域.彼此坦誠相待,這對我而言,算是案例成功之外的巨大收獲。多年來,走到哪裏,不管是業內同行、新人,還是剛接觸的企業家、行業領導、地方官員,大家都會習慣叫我“崔大姐”。我想,這一聲親切的稱呼,不光是對我策劃的認可,也是對我為人的認可,一聲大姐就足以欣慰了。
編輯原來打算把書名定作“她為中斟做了什麼?”我理解編輯的意圖,也感謝他們對策劃人的理解。忙碌一生,我所做的工作雖微乎其微,卻始終追求著人生的價值,表現出共產黨員的品質,人民記者的社會責任心。能為中吲留下些什麼,能為服務過的企業、行業、地方政府和百姓留下點什麼,再有多少的苦與累,也是可以承受的。
這本書,記錄了多年來一些案例策劃的完整過程,和其他的策劃書不同,是希望能有一些“原汁原味”的東西,拋磚引玉給大家能有一些更細微的啟發,以及比較周全的琢磨。算是與同行們的交流與共勉,並順帶“記錄下中國策劃的點滴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