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折服與欣賞(4/5)(1 / 2)

吳正開始當起了一個合適的書人。

“先來講講這篇文章創作的年代,1940年。”

“大家都知道,197年到1945年是我國的八年抗戰。可有些同學可能還不知道,1940年,這是抗日戰爭時期一個很關鍵的轉折點。”

“從這一年起,抗日戰爭從整體的潰敗階段進入了難得的相持階段,大家再努力一點,齊心一點,抗戰很快就會進入反擊階段,最終走向勝利。”

吳正用最簡潔的語言,開始講起了這段曆史,這是大多數同學們都還沒有學到的,因此大家聽得津津有味。

溫文不得不又點了點頭。

因為她發現,吳正僅僅用了最簡短的幾句話,就把這篇文章的創作年代背景講了個一清二楚,讓大家很好理解,也會記憶深刻。

吳正又繼續。

“可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國民黨在幹什麼呢?”吳正又提出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他自問自答:“看到抗戰有望走向勝利,國民黨卻又算計起共產黨來。正如書上所的,他們開始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瀕於分裂的局麵。”

“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是擔心戰後共產黨因此變強,從而搶了他們的江山,於是很快就有了書上所寫的皖南事變。”

“我可以告訴大家的是,皖南事變就是在抗戰關鍵時期,國民黨針對共產黨所采取的一次惡意的殘殺行動,由此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吳正又補了一句:“這是典型的窩裏橫。”

他之所以這麼,其實有暗指劉翼飛的意思,他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還別,確實有這麼一絲味道。

因為吳正得有趣,大家又哄笑一堂,課堂氛圍非常的不錯,基本上沒人走神。

“好了,寫作時間交代清楚了,接下來講寫作地點。”

“書上並沒有交代寫作的地點,但我可以明確告訴大家的是,寫作的地方是在重慶,此時他所擔任的職務郭沫若所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常委。”

這下連溫文都大吃了一驚,因為關於這點連她都不知道。

要不是吳正言之有據,連郭沫若和職務都了出來,溫文差點就要懷疑這子是在胡扯了。

他到底是怎麼知道的?

吳正還在繼續講解。

“重慶是什麼?是國民黨的臨時首都,也叫陪都。在那裏,有著名的白公館,有大家所熟悉的渣滓洞,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劉胡蘭犧牲的地方。”

對於劉胡蘭這個人,大家自然非常的熟悉,因為大家在語文課上早就學過。

“現在大家知道茅盾先生為什麼要寫樹而不寫人了把,因為他要寫的是延安的人和共產黨人的精神,身處重慶的他,如果直接寫人就必被抓,成為另一個劉胡蘭。”

大家恍然大悟。

講到這裏,感慨最深的自然是溫文。

吳正講了這麼多,通篇連課文的一個字都沒講,但他把背景講清楚之後,溫文相信,就算他接下來還是對課文一個字都不講,同學們也會對這篇課文有了深刻的了解。

這比直接講課文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