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手掌櫃其實並不是很好當的,如果真的一點事都不管,公司很快就會失控,亂成一團麻。
所以為了當一個合格的甩手掌櫃,吳正必須立規矩,並把控最關鍵的事。
“從今起,公司高層每周固定時間開一次碰頭會,把所有事情理一理,時間不用太長,但問題要協調好。這個碰頭會我有時間的話也會參與。”
“生產、銷售這邊每周也自行組織開會,及時總結,及時解決問題,把事情理順。”
“會議形式可以參考今的模式。”
吳正其實還有很多規矩想立的,不過這得慢慢來,太急了的話大家消化不了。
關於企業的管理,吳正在前世曾經聽過很多的培訓課程,其中就包括港台地區一些著名培訓導師的課。
在這方麵,他比較欣賞港台企業的一些比較主流的觀點。
其中一個主流的觀點是關於企業的管理模式的。
企業的管理模式分為三種,一種是人性化管理,一種是製度化管理,還有一種是兼而有之。
主流的觀點認為,一個從零開始起步的企業,其良性發展的過程中,在管理模式上必然會經曆人性化管理,到製度化管理,再到二者綜合管理這樣一個過程。
這樣才能比較順利地發展壯大。
吳正覺得這是很有道理的。
就拿現在的食品加工廠來。
按照一般的思維,既然吳正有這方麵的經驗,那他應該一開始就應該把公司的各項製度完善起來,嚴格按照製度來正規運作。
但吳正知道,這未必是好事。
這是因為製度是死的,一方麵它能規範公司員工的行為,但另一方麵卻會限製員工的創造性發揮。
以銷售為例,處於起步階段的食品加工廠,產品是新的,市場也是新的,連吳正自己都在摸索著前進,如果他把前世的某些製度生搬硬套地搬過來,就未必適應現在的發展。
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辦法就是把他交給劉誌軍,讓他在發展中發現問題後逐步來規範和完善,那樣出來的製度才是真正最適合於食品加工廠的製度。
還有,在現在銷售人員不是很多的情況下,因為劉誌軍的存在,他完全可以憑他的威望和情分就能將這幫人管好,如果硬拿製度來套的話反而會影響兄弟之間的情分。
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因此還不如出現問題後再來完善製度更有效果。
這就是公司發展前期的人性化管理,人管人比製度管人更靈活、更有效果、更溫情。
當然,當人數多了之後,人性化管理就會出現局限性,會導致管理者顧不過來,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這時候就需要引入一定的製度來進行管理,大家都按製度來辦事。
就好比蔣麗華的生產部門。
在員工隻有三五個人的情況下,她可以用人管人的人性化方式來管,但人多了之後,她就管不過來,這時候就必須開始分組,然後引入製度,通過製度來管人。
雖然這兩個例子隻是涉及到食品加工廠的銷售和生產的部分環節,但也足以明公司在起步階段管理方式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