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給自己挖坑(1 / 2)

按理,吳正作為一個無業遊民,是不應該對政府的政策性文件三道四的。

可這次不行。

因為這個政策文件是他挑起的,而且還事關楊貴平的政績和前途,他不能放任不管。

那樣很不夠朋友!

而在吳正看來,這份經過集體智慧反複討論的稅收政策優惠方案,還是漏洞百出,有太多的空子可鑽。

他開始逐條點了起來。

“比如這一條:為鼓勵下崗職工自主創業,下崗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的,年內免征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所得稅。這裏麵就有很大的空子可鑽。”

“怎麼?”

“比如我是個下崗職工,我有點錢,開個社區商店,就可以享受這個稅收優惠政策。但我如果資本雄厚,或者多借點錢,弄個批發中心,同樣也可以注冊成個體經營,同樣享受政策優惠……這二者之間的稅收優惠差別可就大了!”

吳正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講明了一個有漏洞可鑽的地方。

事實上,在安置下崗職工稅收優惠政策剛出台時,因為政策的不完善,有很多個人或企業就是用各種方式來鑽漏洞,達到在稅收上占國家大便宜的目的。

“還有這一條,新創企業當年招收下崗職工人數超過企業總人數的0%,年內免征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所得稅,這一條也是不嚴謹的。”

吳正又指出了一條。

“怎麼?”

現在戴博藝和楊貴平都隻有提問的分。

“企業和企業是有區別的,比如一家勞動密集型企業,和一家高度機械化的企業,同樣的效益,同樣的納稅額,但能安置的下崗職工人數卻是大不一樣的。”

吳正的意思很明顯。

比如一家高度機械化的生產企業,總共十來號人,其效益就與幾百號人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相當,在這種情況下,其招收三五個下崗職工就可以達到免稅的標準。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的稅收損失就大了。

“那怎麼辦?”

“很簡單,按企業類型進行劃分,把政策向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性行業和生產企業傾斜,加以各種條件限製。”

……

接下來的過程,完全是吳正來挑刺、找漏洞的過程。

因為擁有前世的經驗,吳正對這一政策太熟悉了一點,他完全可以把前世完善後的政策照搬出來,對現在的方案進行對比完善。

楊貴平和戴博藝發現,他們這個經過很多人幾討論過的方案,在吳正麵前還是漏洞百出。

“你是怎麼做到的?”戴博藝好奇地問了起來。

“很簡單,我是做企業的,那我想的就是千方百計來逃稅避稅,拿到這份方案後,我拚命想的就是怎樣來鑽空子,想多了,漏洞自然就出來了。”

很完美的借口。

可戴博藝還是覺得不可思議,他隻能感歎:“你這腦袋瓜子實在是太好用了一點!”

楊貴平倒是習慣了他的妖孽。

經過吳正的挑刺之後,這份稅收優惠政策才算是真正完善起來。

戴博藝又有事可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