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1章 投桃報李(1 / 2)

投桃需要報李。

既然林威廉代表在座的華商對環境保護問題做了表態,那吳正也得給予回報。

接下來的這劑預防針,他是為了在座的各位著想的。

“我第二個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涉及到巨大政策風險的項目最好不要碰。”

“大家都知道,中國正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也屬於政策變化較快的階段,有些涉及政策風險的項目,一旦政策發生改變,你們的投資就會有很大的風險,或者是政策的執行人一變,風險同樣也會出現。”

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這樣的事例在前世也並不少見。

比如在長春,曾經就發生過一件轟動一時商業糾紛,那就是著名的彙津汙水處理項目糾紛,涉事的雙方,一方是作為投資商的外商,另一方卻是長春市政府。

1999年,長春市政府對該市汙水處理項目進行招商,在自有資金困難的情況下,計劃引進外資來推動此項目。

000年,香港彙津投資00萬美元,建成了當時長春的第一家汙水處理廠,成為國內首個外商直接投資的城市汙水處理項目。

按照合約,長春市府還專門針對此項目出台了一個專營管理辦法,計劃由自來水公司向用戶收取汙水處理費,然後再支付給彙津公司。

開始的兩年,這個項目一直運行良好。

可到了00年,相關部門卻開始拖欠汙水處理費用。

到了00年,政府領導更換後,政府更是出台了一個文件,決定廢止原來的專營管理辦法,直接停止支付汙水處理費用。

廢止的理由也很充分:《專營辦法》違反了國務院有關“固定回報”的規定,以及《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等有關法律。

最終,雙方對簿公堂後,由政府以一個較低的價格回購該項目而告終。

在這一項目中,投資商有苦難言。

可這樣的事情,在這個快速發展的年代卻是很常見的。

常見的原因,就在於政策的多變性,以及執行人對政策執行的尺度把握問題。

當然,也不能排除某些體製內官員的短視行為。

可政策就是由人來執行的,有人的地方,政策的風險就不能避免。

吳正覺得,避免這種風險的最佳辦法,就是這樣的項目幹脆不去碰。

在這個遍地都是賺錢機會的年代,有的是好項目,何必去冒險呢?

翁晉君代表大家提了一個問題:“吳董,我們對國內的政策並不熟悉,那我們怎麼知道哪些項目存在政策風險呢?”

吳正立即回道:“這個簡單,我可以為大家推薦幾名熟知國內政策的律師,大家有需求時,可以付費向他們谘詢。”

為了接待好這些華商,吳正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接待會陷入了短暫的停頓,華商們開始議論紛紛。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這一概念,在座的絕大部分人都懂。

實在的,對於此次大陸投資考察行,雖然所有人都覺得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但不少人內心還是挺謹慎的。

在大家的認知中,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大陸是一個政策主導一切的地方,因此並不適合於相對更注重自由市場的企業投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