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站在秦山的製高點上,就會遠遠看到1800米長、9米高,前後分三層的圍海大堤橫臥東西。反應堆輔助廠房、核燃料房、主控樓等建築拔地而起,蔚為壯觀,這就是秦山核電站。
秦山核電站,是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核電站。連接位於杭州灣畔的海鹽縣。1985年3月20日開始動工,1991年並網發電。秦山核電站的建設者們,憑著自己的智慧和創新精神,克服了種種困難,完成了舉世矚目的核電站建設工作。
建立一座核電站,是一個需要由100個包含著大量設備、部件、儀器、儀表和管線的係統綜合組成的大工程,僅反應堆、一回路、二回路等主輔係統就有30多個,再加上相配套的控製、檢測等,共有170多個係統。其中設備就有5000台,儀表9000多個,閥門10000多個、管線幾百千米。
核能專家童鼎昌全麵負責核電站的核心設備——原子核反應堆本體和反應堆廠房等設計。在他的組織下,克服了近百個技術難題,工程師和工程技術人員經過了不知多少個不眠之夜,把國外經驗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采用過濾——蒸發——離子交換三級工藝流程,使排放的廢水放射性濃度指數比國外同類指標還低。
為了確保秦山核電站的安全,不使輻射物質有半點漏出,核島底板2萬多平方米的大麵積混凝土不能出現絲毫裂縫。核電站技術人員克服種種困難,於1985年6月澆灌完畢,兩年之後不見裂縫,使一些外國專家為之驚歎。
安全殼筒體的施工,也是技術難度很大的工程。安全殼廠房呈圓柱形簡體,穹頂柱高625米,壁厚1米。它是核島的第三道屏障,質量要求相當高,工程技術人員采用張法預應力混凝土安全殼的結構形式,獲得圓滿成功。
1986年,秦山核電站進入了施工的關鍵性時刻一焊接貫通壓力殼、蒸汽器、主泵反應堆的主管道。主管道直徑86厘米,壁厚7厘米,一個焊口就要用1100多根總重量15千克的焊條,而管兩端的焊接誤差不得超過05毫米。這是一項難度很大技術。世界上隻有法、美、日等國家能夠獨立施工。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和上海核工院聯合攻關,花了一年半的時間,獲得了15000多個數據,摸索出最佳焊接技術。到1989年10月25日,16個主回路管道全部焊完,一次性合格率為9923%。經國際原子能機構運行前評審團全麵檢查,焊接質量全部優秀。
經過四年的艱苦奮戰,秦山核電站終於在1990年年底並網發電。秦山核電站的建成,將給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中國秦山核電站的建設成功,顯示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和偉大的創新精神。1989年4月,國際原子能機構派出的運行前安全評審團認為“整個秦山核工業電站的建造工作是高標準的,質量保證是全麵的,並滲透到項目的各個方麵,啟動和運行的設備工作是超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