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爾巽,遼寧鐵嶺人,東三省試點立憲政改背後,此人功不可沒。袁世凱稱帝後,冊封“嵩山四友”,趙爾巽位列其中,由此可以窺見趙爾巽同袁世凱的關係非同一般。盛宣懷手中隻有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這一個產業集群,自己能否和趙爾巽形成以政治利益為基礎的穩定關係?盛宣懷相當擔心,自己和漢陽鐵廠一幹企業將要失去湖廣總督這一把政治保護傘。

盛宣懷出任郵傳部右侍郎時,頭上還有漢陽鐵廠督辦這個職務。漢陽鐵廠是官督商辦的民營企業,身為中央分管的部委,郵傳部右侍郎對漢陽鐵廠的管理權沒有湖廣總督大,所以盛宣懷的督辦身份可能會被地方政府架空。更為致命的是,身為袁世凱的政治盟友,趙爾巽完全可能重用袁世凱的霹靂手段,將漢陽鐵廠一幹企業的控製權從盛宣懷手中奪走。

盛宣懷決定趁趙爾巽在湖北立足未穩之際,將漢陽鐵廠和萍鄉煤礦合並重組,推行現代化的商業股份製。重組可以將盛宣懷從官督商辦下的官方督辦,徹底改成股份製下的總理,從而將自己的控製權力完全商業化,杜絕中央以及地方各派政治勢力的幹預,避免政治勢力以“官督”的名義將漢陽鐵廠、萍鄉煤礦國有化。

在趙爾巽抵達湖北之前,盛宣懷給趙爾巽寫了一封信,對輪船招商局、津滬電報局兩大優質企業“已得厚利,為官所奪”那種國有化後糟糕的經營相當失望,希望趙爾巽能夠在漢陽鐵廠、萍鄉煤礦項目的推進中表現出高風亮節:“將來繼公督楚,必是旗族,繼侄辦廠,必是部員,能俟至彌虧收利之後,尚可為輪、電之續,如不待成功即歸腐敗,前人苦心,後人藐之,國人搗亂,外人攘之。時局難測,是用隱憂。”[84]

趙爾巽被盛宣懷架到商業民族主義的高度,隻能轉而支持盛宣懷的重組行動。1908年3月26日,由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重組而來的集團公司——漢冶萍煤鐵廠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成立當天就取得了大清帝國農工商部的注冊批複。漢冶萍的成功重組令盛宣懷如釋重負,可是滬杭甬鐵路的一紙草約又將盛宣懷推向了火山口。

滬杭甬鐵路借款掀起大風波

1908年3月6日,清政府代表與英國銀公司代表在北京簽訂了《滬杭甬鐵路借款合同》,款額為150萬英鎊,實收139.5萬鎊,利息5厘,每年交付一次,10年後逐年還本,30年為限。[85]3月11日,中央發布人事任命,盛宣懷暫時免去郵傳部右侍郎一職,出任會辦商約大臣,專程赴上海同英方辦理借款商約。

盛宣懷在郵傳部右侍郎的位置上連屁股還沒有坐熱,就被派去解決滬杭甬鐵路的爛攤子。1898年8月,英、比、法、俄四國爭奪盧漢鐵路貸款築路權失敗後,向北京方麵索要蘇杭甬鐵路(本擬從蘇州經杭州到寧波,後因滬寧鐵路修築在先,此路開修時把起點改為上海)的貸款修建權。當年10月15日,怡和洋行和彙豐銀行合資組建的英國銀公司與督辦鐵路總公司大臣盛宣懷簽署了貸款草約,[86]一個連貸款額、貸款條件都沒有的草約,最終成了盛宣懷的噩夢。

滬杭甬鐵路貸款草約簽訂後,英國卷入了南非殖民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又進入北京,英國銀公司一直沒有與中國方麵簽署正式合約。1903年,忙於跟袁世凱爭奪工業資產的盛宣懷擔心自己會失去對鐵路資產的控製權,於當年5月24日通知英國銀公司,“如六個月之內再不勘路估計……所有以前合同及往來信函一概作廢”。[87]英國方麵對盛宣懷的最後通牒不予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