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後,其他省份和重要城市紛紛響應。從1911年10月10日到11月27日的1個多月裏,先後有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貴州、浙江、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山東14個省和上海、重慶兩市宣布獨立,當時三分之二的中國省份均已脫離清政府而獨立。
武昌起義和14省獨立後,設置中央政府就成為了革命的首要任務。
1911年11月30日至12月7日,各省代表在漢口英租界舉行會議,通過《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決定將臨時政府設於南京,並確定臨時政府為總統製共和政府,各省代表到南京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大會。12月17日,各省代表赴南京,推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代行大元帥職權,負責在南京組織中央臨時政府。但是“黎雖承認,黃終不受。代表左右為難,中央臨時政府一時無從組織”。
此時,孫中山尚在國外,他從一篇地方報紙的報道上得知武昌起義成功的消息。他當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盡快回國,從而實現自己指導革命的夙願。但是,理智告訴他,應該“先從外交方麵致力,俟此問題解決而後回國”。他知道英國的態度對革命事業的關係重大,於是便經紐約來到倫敦。他成功地使英國政府保證,停止與清政府的所有貸款談判、防止日本援助北京政府,並取消對他進入英國領土以及殖民地的禁令,以便能自由回國。同時他還得到四國銀行團主席的許諾:隻要列強承認革命政府,銀行團便與之進行貸款談判。
12月25日,孫中山回到上海,受到熱烈歡迎,全國各界一致要求選舉孫中山為總統。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選舉,每省一票,孫中山以16票當選。經過多年的奮鬥,孫中山一生的夢想終於得以實現。根據孫中山的提議,新政府以陽曆代替陰曆,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
1912年1月1日上午,孫中山從上海乘專列到南京赴任,下午抵達南京,一時歡呼聲震天,軍樂齊奏,長江江麵的軍艦鳴禮炮21響。傍晚,孫中山到達總統府(設在過去的兩江總督衙門,即太平天國時的天王府)。晚上11時,孫中山宣誓就職,宣布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誓詞中說:“傾覆滿洲專製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製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
他同時還發布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和《告全國同胞書》,規定對內方針是實現民族統一、領土統一、軍政統一、內政統一、財政統一、“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奠定中華民國的牢固基礎;對外方針是洗清政府“辱國之舉措”。
1月3日,各省代表會議又選黎元洪為臨時副總統,並通過了孫中山提出的臨時政府各部總長、次長名單,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陸軍總長黃興,次長蔣作賓;海軍總長黃鍾瑛,次長湯薌銘;外交總長王寵惠,次長魏宸組;司法總長伍廷芳,次長呂誌伊;財政總長陳錦濤,次長王鴻猷;內務總長程德全,次長居正;教育總長蔡元培,次長景耀月;實業總長張謇,次長馬君武;交通總長湯壽潛,次長於右任。以胡漢民為總統府秘書長。1月28日,改各省代表會議為臨時參議院,由各省代表會議的代表充任參議員,推林森為議長。具有曆史意義的南京臨時政府經過曲折的鬥爭終於誕生了。
中華民國的誕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事件,它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餘年的封建專製時代。從此,中國不再隸屬於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是歸屬於全體民眾,民主共和流傳廣遠,中國人民革命的洪流洶湧澎湃,勢不可擋。
注釋:
[1][法]施阿蘭:《使日記》,引自[美]李約翰著、孫瑞芹譯:《清帝遜位與列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美國國務院編:《美國對外關係文件1861—1960年》,威斯康辛大學圖書館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