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師領眾參禪,設壇講經,四方僧眾慕名而來,常住多達數百人。同時又於翠峰寺創辦華嚴道場,推行僧伽教育,修學並重。繼月霞禪師之後,心堅法師住持東崖禪寺。
在此期間,心堅法師創建了東崖下院和法華寺,大力開展弘法活動,數次出任九華山佛教協會理事長和安徽省佛教協會的理事長。
東崖禪寺的石崖東有古洞穴,深數米,寬3米。洞口堆雲如雪,取名堆雲洞,是金地藏初至九華山時棲身之所。洞上之東岩,巨石方正,金地藏常於石上誦經觀景,晏坐清修,故此石有晏坐岩之名。
石崖之西、南兩側有摩崖石刻。南側之飛身處傳為金地藏出入東崖之處。西側的雲深處、雲舫、贈周經和尚偈為王陽明手書。當雲湧之時,遠望此岩,形如巨舫,故有雲舫之譽。東崖雲舫為九華山十景之一。
東崖的西北有一水泉,當年地藏於洞中被毒蟲咬傷,當時有一女子來到跟前說:少兒無知,願出泉補過。然後指引西北一石便眨眼而去。
金地藏揭石見泉,泉水清澈甘美,以泉洗傷,即刻痊愈。後知為龍女所助,龍女泉由此得名。
百歲宮位於九華山摩空嶺,又名插霄峰上。百歲宮初名摘星庵,又名萬年禪寺。百歲宮是九華山第二座肉身殿,供無瑕禪師肉身。
據寺前碑記載,明代萬曆年間,河北宛平僧海玉和尚,號無瑕禪師,由五台山遊至九華山,見此地九峰如蓮,便在摩空嶺摘星亭結茅布道,名摘星庵。
無瑕禪師在此,長年以野果為食,不食煙火熟食,並用舌血和金粉,費時20餘年,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至今保存完好,為國家文物一級藏品。
無瑕圓寂於1623年,享年110歲,世稱百歲公。逝前囑弟子3年後啟缸,弟子將其遺體跏趺缸中。
過3年後,恰逢王欽差來山進香,夜見霞光,因與無瑕弟子啟缸視之,見無瑕結跏趺坐,肉身不腐,顏麵與生時無異,弟子遂將肉身塗金保護,在庵內供奉,並奏聞朝廷。
1630年敕封無瑕為應身菩薩,並題額為善最樂,賜無瑕肉身塔名蓮花寶藏。同年,無瑕弟子慧廣和尚於此建佛殿,造戒堂,立方丈,安單接眾,易庵為寺。正因為萬年寺是為紀念百歲公無瑕和尚而興建的,因此又名百歲宮。
至後來的清康熙年間,百歲宮毀於大火,之後多次進行修葺和重建,命名為萬年禪寺,創成十方叢林,無瑕和尚的肉身也移至殿內供奉。
1879年,僧人寶身主持重建並赴京請《藏經》一部。光緒末年再次遭火,幸撲滅及時,未造成重大損失,無瑕肉身、明清帝王所賜的金章、玉印和《血經》等完好無損。
寺院內的無瑕和尚肉身重上漆、貼金,塑三如來、十八羅漢、彌勒佛、韋馱諸像。
之後又建造了五百羅漢堂,供奉五百羅漢坐像,像高1.3米。
百歲宮是典型的皖西民居寺院,5層高樓融山門、大殿、肉身殿、庫房、齊堂、僧舍、客房和東司為一整體,沒有單體建築的配置,遠觀恰似通天拔地的古代城堡,這種形製在我國寺院建築中極少見。
百歲宮的布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勢,樓層由低爬高,層層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變的迷宮。
從正門下麵看大殿,它隻是一層樓,而大殿東側的廂房是兩層樓,通高隻有10米,但從它的後門看,東側牆高達55米,為5層樓。而屋頂隻是一個完整的皖南民居式有天井的四落水頂。
寺下不遠處有一山亭,亭內原供皆大歡喜形象的彌勒佛。佛經上說彌勒住在兜率天,所以小山亭的題額為兜率院,頗有以山亭作為寺門之意。
穿過山亭便至峰頂,石庫式的大雄寶殿門上方,懸掛著敕建萬年寺,欽賜百歲宮楷書寺名豎題。寺門前,兩邊平房對稱,中間是一塊呈長方形的坪地。
牆壁上鑲砌著清雍正、乾隆等年間的碑刻10餘通,有詩刻,有《藏經》、修寺院、捐獻功德等碑記刻石,其字跡有魏碑、正書、榜書、館閣體小楷。
西邊一排平房,為香積廚、庫房等。東邊數間平房,臨崖而建,屋內懸有古鍾,謂之鍾房。鍾為銅質,重約1000千克,鍾麵凸出銘文和花紋圖章。此鍾也稱幽冥鍾。撞鍾和尚邊念鍾上的文字邊撞鍾,特環往複,日夜不停。
這種布局在其他的寺廟中式非常少見的,由大殿側門可進入同一樓層的肉身殿,供奉著裝金無瑕和尚肉身。和尚頭戴蓮花寶冠,身披朱紅袈裟,頭部大小與常人相似,身軀已幹縮如孩童,端坐蓮台之上。這種金身,置於空氣中已有350多年,依然不腐。
大殿4個樓層內有巨岩橫陳,有磐石鑲嵌,岩石與建築,建築與山峰有機結合,巧奪天工,令人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