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之後,對於佛教的政策幾乎是完全繼承明代。清代帝王雖然對喇嘛教十分推崇,但對漢地佛教也極力崇信。世祖順治曾召玉琳國師到京說法,並命選僧1500人受戒,以表示對漢族地區佛教的扶持。
其次,清聖祖康熙和乾隆曾多次出巡常住名山巨刹,並賦詩題字、撰製碑文,表示對佛教的濃厚興趣,還多次派遣官員專程上山向地藏致祭,屢賜重金修繕化城寺,欽賜禦筆匾額。
此後,九華佛教又有了進一步發展。寺廟林立,僧伽雲集。化城寺的寮房增至72家之多,又自稱禪院,各立門戶。僧人多達三四千人之眾,金地藏可謂是身後沙門多似沙了。
1858年,太平軍與清軍激戰於九華山,許多佛寺禪院毀於戰火。戰後,清朝朝廷出於政治需要,扶持佛寺的恢複。光緒年間給甘露寺、百歲宮等寺3次賜予《龍藏》各一部。地主紳商及善男信女競相捐輸,佛寺、精舍修複很快,還陸續出現了一些茅蓬小廟。
隻園寺、東崖寺、百歲宮等大的叢林又恢複了受戒法會、講經法會,開壇講授戒律和《法華經》、《地藏經》等,並刻補經書雕版,印刷發行。各寺都恢複水陸法會等宗教活動。
康熙年間,朝廷派包衣昂邦赫奕、內侍李環、太仆寺少卿格爾芬到九華山進香,賜銀三百兩。次年又賜禦書九華聖境。
旃檀林是化城寺十二寮房之一,由4座廳堂式民居和宮殿式大雄寶殿組合而成。
東為僧房和齋房,敞廳堂,3層樓閣,有內落水小天井。西為雲水堂,敞廳四開間,兩層樓,小天井。僧房和雲水堂之間為前廳,內用板壁隔成彌勒殿和韋馱殿,進深20.5米,殿兩側是兩層樓閣。
韋馱殿前有兩個小雕像,一個是濟顛和尚,一手拿著薄如紙的小酒盅,另一手搖關破芭蕉扇兒,笑盈盈,喜哈哈,手舞足蹈,似酒醉歸來,逍遙自在。另一個是瘋僧,赤足,手揮拂塵,左肋下夾著一把掃帚。
韋馱殿裏,韋馱身著鎧甲,手扶金剛杵,麵對大雄寶殿佛像而立。
彌勒殿裏供西方三聖,又稱阿彌陀三尊,即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三世佛之一的阿彌陀佛,他有13個名號,是淨土宗的主要信仰對象。加上左邊的觀世音菩薩,右邊的大拋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
從韋馱殿向左,進門又是一幢樓閣,樓上佛堂敞,樓下廳堂高大,古色古香。廳前天井狹長,左右為庫房、僧寮。由韋馱殿向右,進角門穿過樓間小巷,是又一組樓堂。
樓下3間敞廳,屏風後和左右兩端有10間客房,樓前天井,上有巨幅壁畫,為墨龍行雲圖,龍首向下噴水,鯉魚向上跳躍,也稱魚龍變休圖,左右上方還有蘆雁秋景、秋菊傲霜和春蘭、冬梅等小品圖畫。古雅清幽,可供觀賞。
在兩廂樓柱間,有唐玄奘率孫悟空、豬悟能、沙悟淨西天取經的雕像,4人風塵仆仆,遠道而來,各自佇立於廊下一角,好像等待寺中住持和尚出來迎接款待,十分有趣。
穿過一石板鋪地,潔淨如洗的長方形天井,就可達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高18米,寬11.5米,深15.5米。仰觀大殿,鐵黑色葫蘆矗立在正脊中間,魚龍尾翹在兩邊。重疊的飛簷,條條魚龍飛來,裝點得八角殿更加壯觀。重簷間,繪著青獅彩鳳。
四周廊柱上,雕有八仙人物像:跛足蹣跚的鐵拐李,腰間葫蘆搖晃;風度翩翩的呂洞賓,瀟灑自如,春風滿麵,袒胸露腹的漢鍾離,須髯飄灑,手搖寶扇;倒騎毛驢的張果老,手擊漁鼓,欲唱一曲道情;身穿官服的曹國舅也趕來檀板輕敲。
還有仙人劉海,喜盈盈地在戲弄金蟾,這些都是道家神仙。
殿前廊下左右鍾鼓高懸,古鍾重在上千千克以上,鎏金大字閃爍有光。廊下和佛幡前有黑底金字楹聯和泥金雕花楹聯。
第一聯說道:
山中做伴莫負煙霞,
林下相逢祗談因果。
又一聯說道:
把臂入林可複有太白聯吟陽明打坐,
現身說法恍然悟新羅月滿南海波澄。
說的是李白遊九華,吟詩聯句。王陽明上九華山,在東崖晏坐,已為陳跡。所說新羅即金地藏,相傳農曆七月十五是其生日,正值月滿。南海指觀音,普陀山為南海觀音道場,與九華山齊名,都謂之菩薩道場。
佛像座前一聯說道:
奉雙親參禮九華,喜今日旃檀林中便是極樂世界;
願一心長持半偈,想當年菩提樹下用何等刻苦功夫。
這是出自在家信佛的居士之手,以示其虔誠。
殿堂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像,兩旁侍立著是阿難、迦葉。兩側是觀音、地藏像,觀音像兩側有金童、玉女,地藏像兩旁有閔公、道明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