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兩側依牆而塑的十八羅漢,與隻園寺的十八羅漢各有千秋,自台基以上至殿梁間,塑的是大海波濤,十八羅漢或立、或坐,或昏睡,或驚異,他們各異顯神通,在驚濤駭浪裏穩如泰山。
鼇魚、龍、鱉、蝦、蟹、蚌之類水族都在他們腳下,為其效勞。水麵上還有一隻空蕩蕩的法舟,最高處還有佛龕、寶塔,仿佛是海上奇觀。
大殿中的佛像均用生漆夾紵法製成。一枝花莖能擎兩三丈的塑像。佛像製作工序較為複雜,預先雕刻好能分能合的木質佛像模型,拚合成一整體,外纏紵麻布,塗上生漆、鐵砂調和的塗料,如此重複。
雛形製成後,將模型一塊一塊抽出來,然後刮淨磨光,貼上赤金製成的金箔,金光閃閃的佛像就製成了。它具有防潮、防腐、防蟻蝕等優點,適宜於雨水多、雲霧濃、濕度大的江南山區。九華山佛寺中,這種造像較多。
大殿兩側是花廳,兩層樓,有花院,名山中天。牆下依地勢砌成花圃,種花植草。旁有山泉一眼,用石條砌成一方池,清澈見底,晶瑩如鏡。
院落窄長,因花廳前簷高10米,走廊寬兩米多,長5米多,擴大了空間,所以視路開闊,是名副其實的山中天。
花廳5間,中間兩開間為敞廳,兩端和屏門後有房間,與二樓、三樓共有16間臥室,為接待貴賓下榻之處。敞廳裝有玻璃隔扇,雕刻著各種神話故事。
閑坐廳堂,便可欣賞神光嶺、芙蓉峰上方木蒼翠,白雲嫋嫋,群鳥飛翔的景色,悅目清心,實為福地洞天。
1667年,玉琳國師奉旨進香九華山,見九華山山水環拱,於是在九華山化城峰半山腰建立了甘露寺。
傳說在動工前夜,滿山的鬆針盡掛甘露,人稱奇跡,又因《法華經·藥草喻品》中寫道:
釋迦說:我為大眾說甘露淨法。
阿彌陀佛又有甘露如來和甘露王的稱號,他化身說法時就有澍甘露之雨的話,於是定名為甘露寺。
甘露寺地處山腰,又是北路朝山必經之地,寺院寬宏,佛像眾多,茂林修竹,環境優雅,因此香火十分旺盛,有洞安和尚在此兩度登壇的說法。乾隆年間住持僧優曇開壇傳戒,成為叢林。
甘露寺全寺由3組民居式建築與宮殿式大雄寶殿組合,依山而建,高達5層,琉璃瓦頂,金光閃耀。
該寺為不規整布局。北麵的韋馱殿和知客堂兩組建築布置在高2.5米的台基上,3層閣樓,其中知客堂牆上開四層窗戶,實際隻有3層,開設頂層窗戶,增加了層次感。
韋馱殿南為高15米的大雄寶殿,前有伴廊,殿身築在6.8米的台基上,大殿東為兩層走馬通樓,內天井,進深22米,寬15米,樓層上下分別為祖師殿、方丈寮、禪堂和客房。
進入大門後,從山門的側門出,轉向上坡十數級台階,再從側麵進入大殿,有明顯的空間層閃感和明暗變化的效果。寺內有3個天井,上百個外窗,屋麵為硬山兩落水或四落水,而大殿為歇山頂。
甘露寺全寺殿宇寬宏,樓閣整齊,背倚青山,前有流水,極富詩情畫意。古人宿此寺中,曾有屋角泉聲落,床頭嵐氣過、到此禪關宿,方知山色多的詩句。
寺前路旁有石砌冰紋通花欄杆,可在古木蔭下憑欄遠眺,一覽山色。寺旁有定心石,四周翠竹修林,遮天蔽日。
乾隆年間,朝廷賜禦書芬陀普教,並遣欽差當時的江寧布政使司普福朝山進香,各地方官府也對九華山佛教給予了大力的支持。
由於官紳和信徒的捐助,清中葉全山新建和擴建了眾多寺宇,化城寺在擁有寮房的基礎上又相繼衍出隻園寺、百歲宮、東崖寺等叢林,寺僧達三四千人之多。
清代光緒年間,朝廷向九華山甘露寺等寺3次頒賜《龍藏》。再加上紳商及信徒們的競相捐贈,至清末九華全山有寺廟達150餘座,隻園寺、甘露寺、東崖寺、百歲宮四大叢林開始形成。
1898年,月霞法師在翠蜂寺舉辦華嚴道場,進行僧伽教育,開創了我國佛教史上興辦佛學院的先例。
【旁注】
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在位期間,朱棣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北京紫禁城城,組織進行了鄭和下西洋,編修了《永樂大典》等。朱棣死後,廟號太宗,葬於十三陵的長陵。
嘉靖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明朝使用嘉靖這個年號一共45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長的年號。明世宗的諡號為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