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這種對過程的關注要求所遵循的管理方式是靈活的和適應性的,以對變化的環境作出反應及考慮到更新的知識和理解。適應性管理必須促使知識的更新和減少不確定性,以便使管理者能預見及迎合改變。
(5)生態係統管理必須包含一個學習過程,這個過程將有助於適應那些改善生態係統管理和監測的方法和措施。決策製定及實施過程中也需要靈活性,長期的、不靈活的決定很可能導致效率低下甚至是有害的。
實施指南:
(1)為應對變化著的社會和生態環境,並使管理規劃和行為隨著經驗的積累而有所進步,適應性管理是必需的。
(2)自然資源管理者必須認識到自然變化和人為變化都是無可避免的,並在他們的管理規劃中考慮到這點。
(3)社會經濟監測係統和生態監測係統都是適應性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構建時不應與管理活動的目標分離。
(4)適應性管理必須認清並考慮到風險和不確定因素。
(5)一旦跨國界變化產生,適應性管理的範圍可能需要調適。
(6)生態係統有其固有的動態性和彈性,因此,針對人為導致的問題,如氣候異變需進行專門調適和采用緩解措施,否則易使生態係統超出自然變化的範圍能力。對於極度脆弱地區如小島國和瀕海地區,需致力進行能力建設。
(7)運用傳統知識和做法完善監測,進一步理解生態係統變化和形成恰當的適應措施。
(8)適應性管理中須認識到生態係統的彈性以對自然幹擾作出反應,並須以維護和修複這種能力為目標借此減少生態係統自然多樣性帶來的不利社會經濟後果。
(9)采取意識喚醒措施使大眾進一步認識到生態係統變化是自然現象,同時為適應性管理贏得支持和打造能力。
實施工具(方法)和資料:
遙感、衛星、地理定位係統、航空攝影;
係統重建史,包括花粉、碳定年、冰核、傳統知識,民俗和經濟文化問題;
空間土地使用模型,地貌可視化;
分水嶺和流域模型;
多層次合作學習,能力建設;
信息網絡(網上數據和信息)、跨部門圓桌會議、信息交流平台和適應性管理研討會;
鑒別長期監測項目。
原則之十:生態係統方式應尋求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間的適當平衡與統一
本原則可理解為保護利用結合原則,其理由是:生物多樣性之所以重要,不僅因為其內在價值,而且因為它在為我們大家提供根本依賴的生態係統和其他服務方麵所起的關鍵作用。過去在管理生物多樣性的組分時存在著要麼是保護要麼是不保護的傾向。必須將這種做法轉變為一種靈活的做法,應該對生物多樣性的組分分別采取保育、利用和嚴格保護等措施。
理由說明:生物多樣性提供人類根本依賴的生態係統產品和服務。關於這點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生態係統方式旨在支持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其組成部分的可持續利用和使用生物多樣性所得惠益的平等分享。
(2)可持續利用和管理也有賴於保護工作目標的實現。
(3)保護工作的管理和可持續利用本質上並不相互抵觸,它們有整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