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維生素(1 / 3)

維生素,顧名思義,是維持生命的要素。它含量雖微,通常在一般食物中隻占萬分之一的含量,但它的神通十分廣大,一旦生命體失掉它,就會死亡。所以,它是名副其實的維持生命的要素。維生素的發現經曆了艱難的曆程。1880年,瑞士巴塞爾大學研究生魯寧首先發現牛奶中含有一種神秘的物質。

1896年,荷蘭醫生艾克曼在印度尼西亞發現吃精白米的雞和人,都會得一種奇怪的腳氣病。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用將米糠浸泡出來的水,卻治愈了腳氣病。1912年,英國科學家霍比克經過一番研究後認為,動物生命的維持,即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除必須供應糖類、脂肪、蛋白質、無機鹽外,還必須攝入少量的神秘物質,才能使新陳代謝正常進行。1913年,波蘭化學家豐克經過艱苦的努力,用酸性白土作吸附劑,才從米糠中提取到這種神秘的物質(維生素B1)。由於它是生命體不可缺少的物質,而從化學結構上看是胺類化合物,於是,給它起名為生命胺,英文為Vitamine。德國科學家德來蒙特把“生命胺(Vitamine)的名字作了修改,他巧妙地將最後一個字母“e”去掉,成為“維他命”(Vitamin)。從此,這名詞就叫開了。近年來,我們把它譯為維生素,使之更符合維持生命要素的含義。迄今,科學家發現,不但人類和哺乳類動物需要維生素,而且低等生物如細菌等也都有各自的維生素。就人類而言,也有10多種不可缺少的維生素。

維生素是一些小分子有機化合物,據其溶解特性將維生素分為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兩大類。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D、E、K等;水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B1、B2、PP、B6、B12、C等。當膳食中供給維生素不足或缺乏時,會產生相應的維生素缺乏症。

維生素A以視黃醛的形式與視蛋白結合成感光物質,並對維持上皮組織的健康至關重要。如缺乏維生素A,會出現夜盲症、幹眼病和皮膚幹燥,使兒童生長受阻。

維生素D參與調節鈣磷代謝,組成和維持骨骼的強壯。缺乏維生素D,易使兒童患佝僂病。

維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和抗不育作用。它對身體有很多有益的功效。可減少維生素A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控製細胞氧化、促進傷口的愈合、抑製皮膚曬傷反應等。

水溶性維生素中的B族維生素多參與構成結合蛋白質酶類中的輔酶成分,參與物質代謝。如缺乏維生素B1,甲狀腺機能降低,會出現妊娠泌乳不良等,缺乏維生素B2易患舌炎;缺乏維生素B12易患惡性貧血。

維生素C具有還原性,並參與羥化反應。

以糧食和蔬菜為主食而肉食攝取較少的人群容易造成維生素A、D、B2缺乏。在北方冬春季節,由於蔬菜種類不豐富,容易引起維生素C缺乏症。

在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膳食習慣:應多吃胡蘿卜,以預防維生素A缺乏病;應增加光照時間,以補充飲食中維生素D供給不足而引發的佝僂病。動物性食品如內髒中含豐富的維生素B2;豆芽菜中富含維生素C,另外還可在油脂中強化維生素A、D,以補充不足。但必須注意維生素A、D是脂肪性維生素,若不控製而過多服用,會造成肝髒內儲存過多而中毒。

生物化學是對生物體組成的鑒定,直到今天,新物質還在不斷被發現。如陸續發現的幹擾素、環核苷磷酸、鈣調蛋白、粘連蛋白、外源凝集素等,已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