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我國的化學發展(2)(3 / 3)

燒瓷條件的另一個成就是彩瓷的出現。“彩瓷”一般分為“釉上彩”與“釉下彩”兩大類。在胎胚上先畫好花鳥圖案,再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做“釉下彩”;在上釉後入窯燒成好了的瓷器上再加以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做“釉上彩”。

我國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瓷的一種。青花瓷器是一種白地藍花的作品,是明代瓷器生產中的主流品種之一。明代製瓷的另一項重要成就,就是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明代瓷器豐富多彩,就單色釉瓷而言,永樂有鮮紅、翠青;宣德有寶石紅;弘治有嬌黃;正德有孔雀絲、回青;嘉靖有孔雀藍,其中鮮紅、寶石紅等銅紅釉成品格外優異。明代瓷器加彩方法的多樣化,標誌著中國造瓷技術的高度水平。

如成化年間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的“五彩”,就是著名的珍品。所謂“鬥彩”,就是在燒成青花瓷器上加紅、黃、綠、紫等彩料後,再經爐火燒煉而成的。所謂“五彩”,實際上不一定是五種顏色,而是包括紅彩在內的多彩瓷器,在故宮博物院和中國曆史博物館都藏有這種優美的瓷器。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因此,造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

在單色釉方麵,康熙時燒製的天藍、翠青、碧青、蘋果綠、嬌黃、粉黃、吹綠、吹紅等,雍正時燒成的胭脂水、油綠、天青等釉,以及乾隆時的各種宋釉五彩……都美豔可愛。在紅釉方麵,康熙窯的鮮紅、郎窯紅,乾隆窯仿宣德的霽紅以及鮮紅礬紅、釉裏紅等,都是繼承並發展了明代造瓷技術,取得了新的成果。

在彩瓷方麵,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粉彩”即在含鉛的彩料中,摻入一種含砷的玻璃料,從而產生乳白色的效果,材料的顏色會變成帶粉白色。例如,原來是紅色的彩料變成了粉紅,綠色變成粉綠……於是所有的顏色都能粉化成不同深淺的色調,色調範圍擴大了,經過細致描畫,層次深淺分明,這樣的釉上彩藝術效果更為突出。琺琅彩也是用粉彩的手法而製造的,瓷胎畫琺琅,它和粉彩瓷器在胎質、形態、款式、風格等方麵,都是精妙的。

為了減少瓷胎的變形,清代采用過量的高嶺土配比作胎的技術,根據物理性能測定,由於原料淘洗加工極為精細,石英顆粒比前代細小,而且分布均勻。在燒煉溫度適當而又穩定,並且能夠控製燒煉時間的條件下,瓷胎中有一種外國人叫“莫來石”的含鋁矽酸鹽晶體發育很好,所以瓷器白度和透光性很好。

瓷器這種工藝化學產品,在世界上以我國發明最早。遠在唐代我國的瓷器、茶葉和絲綢大量地經過海上和“絲綢之路”運銷國外,此後曆代都有瓷器向國外銷售。在五代時傳到了朝鮮,南宋時期,日本人加藤四郎、左衛門竟正曾到福建學習造瓷,並在回國後建窯,成功地燒製了黑釉等瓷器。11世紀,我國造瓷技術傳到了波斯,後來又傳到了阿拉伯、印度、波斯,甚至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各國。1470年又傳播到意大利的威尼斯,歐洲才開始生產瓷器。

(3)我國古代的金屬使用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已開始加工和使用金屬,最先使用的金屬是紅銅,即未經有意加入其他金屬的“純銅”。

紅銅起初多來源於天然銅,在石器作為主要工具的時代,人們在揀取石器材料,偶爾遇到天然銅,發現它的性質與石料完全不同,它不像石料那樣極易劈裂剝落,而可錘延,能發出燦爛的光澤。人們將它加工成裝飾品和小器皿。這可能是早期取得和使用紅銅的狀況。僅采用錘敲打擊的加工方法,叫做冷鍛法,這還不是冶煉,但是當人們有了長期用火,特別是製陶的豐富經驗後,為銅的冶鑄準備了必要的條件,例如冶鑄所需的高溫技術、耐火材料、造型材料等。有了這些條件,人們不難將紅銅重新熔化,再倒入特製的容器,冷凝後就得到各種所需形狀的器物。熔鑄技術被掌握後,人們便更有效地利用紅銅了。紅銅可延可展,錘打不破,任意賦形,使用久後還可重新改鑄,這些優點——金屬的基本性能,石器是無法相比的。

但紅銅硬度低,不如燧石堅利,產地有限,產量很少。所以紅銅雖有上述長處,但仍不能取代石器作為主要的生產工具,對社會的經濟麵貌和生產能力的影響不大。這一時期也是通稱的金石並用時代。

在西南亞地區、埃及和我國,都在公元前五千年左右進入這一時代。在當時,西南亞和埃及地區的民族已使用紅銅,在一段長時間裏,銅隻有作裝飾品和簡單的工具,說明這些民族已掌握了銅的熔鑄技術。拉丁美洲的古代印第安人雖發展較晚,卻是獨立地發明了自己的冶金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