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在河南信陽擂鼓台,發現了漢和帝永元十一年(公元99年)的早期青瓷,近年來,又在浙江上虞一帶出土了東漢後期的青瓷。解放後,從遍及南北的墓葬中,出土了許多東漢、三國、兩晉時代的青瓷器皿。從這些出土的青瓷來看,由於普遍地采用了優質的礦物原料作為坯體,胎質堅硬,不吸水,而且釉層厚,釉色深,光澤好,反映了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瓷的高度水平。
為了研究青瓷的發明和發展情況,有關科研機關對兩漢、三國的一些樣品組作了分析化驗,結果發現許多青瓷器坯體不僅由高嶺土一類原料製成,而且在胎骨中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矽相對地增加了,堿性氧化物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鈉等都相對地減少,這種情況導致青瓷燒成溫度不斷提高,達到1000℃以上。在這樣高溫下燒成的青瓷器,其胎骨的玻化程度高,而且堅硬變形少,加上坯料加工精細,大砂粒和其他雜質基本上除去,同時其表麵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所以成品美觀而不吸水。這種製瓷技術的高水平,標誌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瓷器所以引人注目,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其坯體施有一種或幾種顏色的釉藥。中國早在商代就發明了釉,而首先被燒造出來的是青釉,即石灰釉。它以氧化鈣為助熔劑。它是我國傳統的瓷釉,沿用了幾千年,形成中國瓷釉的獨特風格。另一種釉是鉛釉,它以氧化鉛為助熔劑。鐵、銅、錳、鈷等金屬元素起呈色作用。
漢代多色釉,就是鉛釉中含有鐵、銅呈色元素所引起的結果。僅就鐵的呈色原理來說,鐵的氧化物有兩種:一種是氧化亞鐵,使釉呈綠色;一種是三氧化鐵,使釉呈黑褐色或赤色。釉中的鐵如用還原焰燒煉,就能變成氧化亞鐵;如用氧化焰燒煉,就能變成三氧化鐵。唐代的越窯燒煉的千峰翠色瓷,就是由工人憑經驗掌握鐵的變化過程而製造的。在這種傳統的技術經驗基礎上,通過不斷實踐,中國後世製作青瓷的技術更加提高,產品也更加精妙了。
在釉藥的發明和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的玻璃製造技術也得到了發展。1976年在陝西省寶雞茹家莊地區發掘出的西周都市遺址中,發現四種不同形式的玻璃扁珠和綠色玻璃管狀項鏈。在這以前,也曾從金村、長沙、輝縣等地戰國墓葬中,出土過一批白色、翠綠色、暗綠色的玻璃製品,色澤美觀,大都半透明,據分析,它們大多是含鉛量較高的鉛玻璃,可見,中國古代的玻璃製造技術同鉛釉的發明和發展是密切相關的,曆史淵源也是由來已久的。
中國白釉瓷器萌芽於南北朝,發展於隋朝。到了唐代,河北內丘縣刑窯的白瓷,已經發展為青、白兩大瓷係的主流。當時著名的瓷窯除刑窯之外,還有江西景德鎮和四川大邑窯。1958年在江西景德鎮梅亭出土的唐代白碗,據研究,白瓷胎含氧化鈣較多,燒成溫度已經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的深遠意義在於為釉下彩(包括青花瓷器)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了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彩和製作技術等方麵,又有了新的提高,是我國瓷業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階段,是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時期。在工藝技術上,對於選土、粉碎、淘洗、煉泥、配料、製胎、施釉、管火等都有明確的分工。這種生產的分工,既標誌著瓷業的新發展,也促進了專門技術水平的提高。在宋代製瓷技術中,在河南禹縣鈞窯發現了窯變現象。釉中所含各種呈色元素鐵、銅等,在窯中燒製時,由於火焰的性質和溫度的高低的不同,所成的釉就具有各種不同的顏色,五光十色,光彩奪目,突破了以往青、白瓷的單純色調。
如果說瓷胎原料和釉藥配製是影響瓷器質量優劣的重要因素,那麼古代瓷窯結構也同樣是非常重要的。據考古資料,中國戰國初期的窯型結構,已比商、周時期更為進步。
宋窯結構的革新,也很難得重視,就北宋龍泉窯而論,它是龍式窯,依山而建,窯腔龐大,一窯可置墩170多排,每排可容1300百多件,估計一次可燒成瓷器2萬~25萬件。窯中部作弧形,可降低火焰流速,窯溫可充分利用,窯溫均勻穩定,使成品釉色一致,老嫩差異很小。當時由於北方燒瓷也由燒柴的直火窯,改進為燒炭的倒火焰式窯,因此也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宋代龍窯結構的廢熱利用,比歐洲霍甫曼式窯的廢熱調節火候法還要早1000多年。
元代時北方有以銅呈色,彩澤別致的釉裏紅瓷器。對此,景德鎮工人又加以提高,製造成功了一種以鈷土礦作顏料的釉下彩青花瓷器。這一燒瓷技術成就,既繼承了宋瓷的優良傳統。又為明代燒瓷技術的高水平發展,打下了基礎。
明代的燒瓷技術,較之前代又有較大的進步。其突出表現是精製白釉的燒製成功。這種細膩瑩澈白釉由於所含氧化鉛和二氧化矽的成分特別高,並適量增加了氧化鉀的含量,所以瓷釉透亮明快,純白如奶。白釉質量的提高,為單色釉和彩釉的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