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威廉?舍勒(1742~1786),瑞典傑出的化學家。
1742年12月19日,舍勒生於瑞典的斯特拉爾鬆。家境貧寒,家口眾多,舍勒隻勉強上完小學,年僅14歲就到哥德堡的班特利藥店當了名小學徒。
藥店的老藥劑師馬丁?鮑西,是一位好學的長者。他整天手不釋卷,孜孜以求,因而學識淵博,同時又有高超的實驗技巧。馬丁?鮑西不僅製藥,而且還是哥德堡的名醫。他的高明醫術,在廣大市民中,像神話一樣地流傳著。
名師出高徒,馬丁?鮑西的言傳身教,對舍勒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舍勒在工作之餘也勤奮自學,他如饑似渴地閱讀了當時流行的製藥化學著作,還學習了煉鋼技術和燃素理論的有關著作。他自己動手,製作了許多實驗儀器,晚上在自己的房間裏做各種各樣的實驗。他曾因一次小型實驗爆炸,引起藥店同事的非議,但由於受到馬丁?鮑西的保護,沒有被趕出藥店。
舍勒在藥店裏邊工作、邊學習、邊實驗,經過5年的努力,他的知識和才幹大有長進,從一個隻有小學文化的學徒,成長為一位知識淵博、技術熟練的藥劑師。同時,他也有了自己一筆小小的“財產”——近40卷化學藏書,一套精巧的自製化學實驗儀器。正當他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生活中出現了不幸:馬丁?鮑西的藥店破產了。藥店負債累累,無力償還,隻好拍賣包括房產在內的全部財產,舍勒就此失業了。他帶著自己的40卷化學和製藥學方麵的書籍以及自製的化學實驗儀器,隻身一人在瑞典各大城市四處漂泊,曾多次變換工作,但都沒有離開過製藥這一行當。後來,舍勒在馬爾默城一家大藥店找到了一份工作,藥店老板很理解舍勒,給他安排了一套房子,支持他搞實驗研究。舍勒和他的書籍及實驗儀器從此結束了流浪生活,有了安身之所。從此,他又重操舊業,繼續他的科學研究和實驗。馬爾默城學術氣氛濃厚,離丹麥哥本哈根很近,離瑞典著名的魯恩德大學也不遠,這使舍勒能夠買到最新出版的化學專著和文獻,並能和大學裏的教授們進行廣泛的接觸,這對他的學習和研究非常有幫助,使他獲益匪淺。
兩年之後,斯德哥爾摩一位很有名氣的藥房主沙倫貝格慕名聘請舍勒到他那裏去工作,答應給他提供更優越的工作條件並設法幫助舍勒進入斯德哥爾摩皇家科學院所屬的化學實驗室搞科學研究,他欣然前往。在那裏舍勒還可以充分利用瑞典最大的圖書館——科學院圖書館和皇家圖書館的藏書和文獻。所有這些大大開闊了青年舍勒的科學視野,為他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大舞台。
舍勒一邊從事藥劑師的工作,一邊著手他的化學研究,他注意到從意大利運來的酒桶內壁上,沉積著一層厚厚的紅色硬殼,工人們稱其為酒石。舍勒用工具刮下這層奇怪的沉積物仔細研究,發現將其和硫酸一起加熱,就會溶解,冷卻後可以形成漂亮的透明晶體。舍勒研究了這種晶體的各種性質,發現其類似於酸。舍勒把這種晶體稱為酒石酸。
舍勒還仔細地研究了螢石。將螢石與硫酸作用時,會生成一種令人窒息的氣體,實驗用的玻璃器皿表麵則失去了透明度,說明這種氣體能夠腐蝕玻璃,舍勒改用蠟製的容器小心收集這種新物質,發現它能溶解沙子,並生成四氟化矽。這種氣體就是氟化氫。1771年,舍勒成功地製取了氟矽酸。
短短的幾年中,舍勒有了大量的科學發現,研究的範圍也很廣,涉及的領域有藥物學、化學、植物學等。他研究從各種植物的根、莖、葉和果實中提取溶液,發現其中的一些新物質,他將這些物質純化、結晶,仔細研究它們的性質,認為它們都是各式各樣的酸。根據植物來源的不同,舍勒稱這些酸為檸檬酸、蘋果酸、草酸、五倍子酸、乳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