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海姆?愛德華特?韋伯(WilhelmEduardWeber,1804~1891)在物理學中的主要貢獻是測定了電荷的靜電單位和電磁單位的比值。他是德國物理學家,1804年10月24日誕生於德國維騰堡。
韋伯在維騰堡上小學,1813年全家遷往哈勒。1822年,韋伯考入哈勒大學,在物理學家施維格(1779~1857)教授指導下攻讀物理學。1826年發表關於簧風琴的波動理論的學位論文,取得博士學位。1828年韋伯先後擔任哈勒大學的講師、副教授。1831年4月任哥廷根大學物理學教授。1832年韋伯和高斯成了好朋友,先後合作進行電報、地磁等方麵的研究。1838年3月韋伯先後到柏林、倫敦、巴黎等地旅行。1840年當選為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外國會員,不久任法國科學院外國院士。1843年任萊比錫大學物理學教授。1848年恢複在哥廷根大學的教授職位,兼任天文台台長。韋伯曾經榮獲英國皇家學會柯普利獎章。
1832年,韋伯就和高斯一起研究磁學量的絕對測量,發明了磁強計和磁偏計。1840年韋伯開始從事電學量和磁學量的測量研究。當時,在電磁學研究中有兩種電荷單位,一種是以庫侖定律來定義的電荷的靜電單位,另一種是以畢奧-沙伐爾定律來定義的電荷的電動力學單位(這種單位是現在的電磁單位的2倍)。這兩種單位各有優點,長期在電磁學研究中同時使用。它們究竟有什麼關係,反映了什麼物理意義呢?
1856年韋伯和卡爾勞什合作,在馬爾堡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測量研究。他們用實驗測定電荷的電動力學單位和靜電單位之比具有速度的量綱,數值是2×3.1074×108米/秒,折合成電磁單位和靜電單位的比值是3.1074×108米/秒,和光速十分接近。不過,韋伯當時沒有沿著這條路子得出正確的結論。後來麥克斯韋根據這個結果得到了光的電磁理論。
韋伯還花了很多精力研究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他導出了運動電荷的受力公式,創立了韋伯電動力學。由於韋伯的電動力學遇到不能滿足能量守恒等困難,因此沒有得到發展,最後被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所代替。
此外,韋伯第一個提出了電子論,後來經過特魯德(1863~1906)、洛倫茲等人的發展,創立了經典金屬電子論。韋伯於1833年在相距2700米的韋伯物理實驗室和高斯天文台之間,用有線電報進行通信聯係,這是最早的伽伐尼電報之一。1849年研製成鏡式電流計。他還認為電流是由相反運動的正電和負電組成的。
韋伯對電磁學作了許多研究,後人為了紀念他,於1935年把磁通量的單位命名為“韋伯”,簡稱“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