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電磁感應定律的發現者楞次(1 / 1)

楞次(HeinrichFriedrichEmilLenz,1804~1865)是俄國物理學家,1804年2月14日誕生於俄國愛沙尼亞的傑普特市。

楞次在中學時期就酷愛物理學,成績突出。1820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傑普特大學,學習自然科學。1823年他還在大學三年級讀書,就因為物理成績優秀被校方選中,以物理學家的身份參加了環球考察。1826年,他考察歸來後在一所中學教物理,同時認真總結整理考察成果。1828年2月16日,楞次向彼得堡皇家科學院作了考察成果彙報,由於報告生動、出色,被接收為科學院研究生。1830年他當選為科學院候補院士,1834年接替剛去世的彼得洛夫,升為正式院士。1935年10月,楞次應邀主持彼得堡大學物理學講座,1836年任物理係主任,1862年任彼得堡大學校長,1864年因病辭職。

楞次在物理學上的貢獻主要在電磁學方麵。1831年他開始係統地進行電學研究,首先用實驗驗證了歐姆定律。1832年楞次在彼得堡得知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消息之後,對研究這一現象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還沿著自己的路子重做了法拉第實驗。1833年他總結了自己的實驗結果,年底寫出論文《論動電感應引起的電流的方向》,向彼得堡科學院作了報告,宣布他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的基本定律。他在報告中斷言:“如果金屬導體在電流或磁鐵附近運動,那麼導體中激起的伽伐尼電流的方向,就要使得處於靜止狀態的這個導體朝相反方向移動;當然我們假定這種移動隻能沿著運動的方向朝前或逆著運動方向朝後進行。”後人把這一定律叫做楞次定律。用現代的術語來說,就是“感應電流的方向總是使它所產生的磁場同引起感應的原有磁場的變化方向相反。”這是一條重要的定律,它從電磁現象和機械現象相互作用的角度反映了能量守恒和轉化的規律。

從1833年起,楞次獨立地進行電流熱效應的研究。他用鐵、銅和銀等材料製成的導線進行了電流發熱的實驗,根據實驗結果指出:如果導線的電阻相同,那麼通電導線產生的熱量同材料無關,而同導體的電阻、所通電流的平方以及通電時間的乘積成正比。這個結果一年前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就已經發現,並用論文形式發表在1841年10月號英國哲學雜誌上。雖然楞次的實驗結論是1842年10月在向彼得堡科學院的報告中發表的,但他是獨立地用不同的方法發現這個定律的,因此後人把這個定律叫做“焦耳-楞次定律”。

另外,楞次對發電機和電動機可逆性,電流在分支電路中的分布等問題也作了認真的研究。楞次還在1864年編寫出版了《物理學手冊》,這本書對當時俄國物理學界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他還在地磁勘測、自然地理考察方麵作出了相當多的成果,曾經編寫過大專和中學的地理課本。

楞次晚年的健康越來越不好,因患嚴重白內障赴意大利醫治,卻不幸並發腦溢血,於1865年2月10日在羅馬逝世,終年61歲。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