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1年7月10日,一艘船在西西裏島南邊的地中海航行時,發現有一片相當大範圍的海麵在沸騰,那裏波濤洶湧,水汽彌漫,還不時從海底傳來隆隆的悶雷般的響聲。不久,突然升起一個高20多米、寬700多米的扇形水柱,旋即又擴散成一個蘑菇狀的汽雲,直上500多米高空。入夜,那裏更是光輝閃耀,瑰麗奪目。顯然,這是一次海底火山爆發。
一個星期之後,當那艘船在返航途中又經過此地時,看到海麵上漂浮著大量浮石和死魚,前麵新添了一座8米高的小島,蒸汽煙柱還在往上冒哩。又過了一個星期,地質學家霍夫曼聞訊來此考察時,發現小島已高出水麵20多米了。到了8月4日,這個小島又“長高”了,已高出水麵60米,周長也約有2千米。後來,這個島被命名為格雷海姆島。
新島的誕生,引起了周圍一些國家的注意,各國紛紛宣布對這個島擁有主權,從而爆發了一場新島歸屬的國際爭執。正當外交家在談判桌上為此爭論不休的時候,大自然卻悄悄地開了一個玩笑:新生的海島不翼而飛了!同年12月,霍夫曼特地前來看望小島,進入眼簾的,隻是萬頃波濤。
此後,格雷海姆島又幾經滄桑,曾多次出現和消失,為此獲得了“幽靈島”的稱號。
這種出沒無常的幽靈島在其他海域也有。1739年,俄國北極探險家拉普帖夫在白令海峽附近發現了迪奧米達島。在這座長14千米、寬4千米的小島上,生長著稀疏的耐寒植物,並棲居著一些候鳥。拉普帖夫在完成測量,並把它標繪在地圖上之後,便離開了它。
許多年之後,當一支考察隊來到這裏時,卻怎麼也找不到標在地圖上的迪奧米達島了。這是怎麼一回事?拉普帖夫是位學有專長的極地探險家,要說是他搞錯了,那簡直不可能。惟一的解釋便是:這個島躲起來了。
這些幽靈島真像是在跟人們捉迷藏一樣,忽現忽隱。人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力量使它們冒出海麵?又是什麼原因使它們消失了?
對格雷海姆島的隱現,地質學家是這樣解釋的:在世界上一些大洋裏,也有著像陸地上一樣的活火山。格雷海姆島便是這個地方的海底活火山的傑作。海底火山爆發後,從地殼內部噴出大量的高溫物質,它們堆積起來,形成了一個錐形的小丘。當這種堆積物足夠多後,就會鑽出水麵,於是,新島便誕生了。
當火山停止活動後,這種新誕生的小島,有的不再變化,成了固定在那裏不動的島嶼;有的呢,由於組成它們的多為布滿泡沫孔的岩石,在海水的浸蝕下,它們會逐漸下沉、衝散,最後隱沒在海麵下了。待到下一次火山噴發時,這小島或許還會露出海麵。所以它好像總是在同人們捉迷藏似的,時隱時現。
這種幽靈島除了在地中海的桑托林群島一帶時有所見外,還在冰島、阿留申群島、湯加海溝附近海域多次發現過。而這一帶,正是海底火山十分活躍的地區。
那麼,迪奧米達島呢,它是不是也是由火山活動造成的呢?地質學家說:不,恰恰相反,它的失蹤,是火的對頭——冰搞的鬼把戲。
說起來,迪奧米達島的形成非常有趣:當北冰洋上的冰蓋破裂以後,巨大的冰塊便順著洋流向南漂移。在漂到白令海峽附近時,由於那裏的海不深,巨大的浮冰便擱淺在那裏動不了啦。這裏距極地較近,寒冷的氣候可使這冰塊長期不融化。在漫長的歲月裏,強大的風暴不停地從西伯利亞吹來大量的沙土,堆積在這大冰塊上,年長日久,它表麵覆蓋上一層厚厚的土壤。風和偶爾飛來的鳥類帶來了植物種子,將這巨大的冰塊裝扮成了島嶼模樣。
由於這些年來的氣候在逐漸變暖,海水也相應轉暖,由冰塊構成基底的迪奧米達島經不起考驗,慢慢地被融化掉了。
地質學家還說,像迪奧米達島這樣的“冰島”還有一些。如在亞洲北部新西伯利亞群島附近,有個西蒙諾夫斯基島,1823年時長達15千米,如今隻剩下10千米不到的長度了。為此,你若想到那裏去旅遊的話,應該早些光臨——這個島就像是放在茶杯裏的糖塊一樣,壽命不會太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