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沙子吃人(1 / 1)

《西遊記》中有個去西天取經的唐僧,唐僧有三個保護他的徒弟,三個徒弟中有一個叫沙和尚,沙和尚的老家在流沙河。那流沙河是什麼樣子呢?有詩為證: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你看,那流沙河有多可怕,就連鵝毛、蘆花這類輕盈的東西也浮不起來,會被它吞沒!

你或許會說,《西遊記》是部神話小說,書裏的話是不能當真的,那就讓我們來看一個發生在當代的真實事件吧。

那是一個夏日的早晨,生物係的兩位大學生——皮格特和斯坦,正在美國佛羅裏達州奧基喬比湖南麵的一片沼澤地考察寄生植物。

他們背著裝滿標本和食品的背包,興致勃勃地穿行在灌木叢中。突然,走在前麵的皮格特失聲驚叫起來,隻見他腳下踩著的好像是曬幹了的沙地硬殼,竟怪異地裂了開來,他的腳陷了進去。皮格特踉踉蹌蹌地向前掙紮了幾步,希望踏上堅實的地麵。可他再也動不了了——人就像踩在厚厚的棉花堆裏,軟軟的一點也使不上勁。很快地,沙子沒到了他的膝蓋。皮格特隻能大聲地向斯坦發出呼救。

走在後麵的斯坦目睹了這突如其來的事故。麵對陷入沙中的夥伴,他清醒地意識到這絕非一般的事故,如果上前去拉人,兩人就會一起陷進去。於是,他立即轉身跑開去找可以進行援救的工具。等他找來一根樹枝回到皮格特那兒時,驚奇地看到僅僅是那麼短短的一會兒,沙子已經埋過了皮格特的大腿,並且手已夠不著斯坦伸過來的樹枝了。

很快地,皮格特失去了重心,慢慢地向前傾倒。他臉上痛苦的神色表明,他在沙子的重壓下已近於窒息了。最後,在一聲嘶啞含混的叫聲後,皮格特的頭部沒入了沙子中。那塊吞沒了人的沙地隨即恢複了原樣,還是那樣的寧靜,仿佛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這離奇的事件引起了地質學教授尼辛格的注意。在斯坦的引導下,他來到吞沒皮格特的地方。粗看上去,這塊沙地中散生著叢叢灌木,沙上長著斑駁的黃綠色地衣,沙地附近有條汩汩流動的小溪。這一切,看上去和普通的沙地並無兩樣。可等尼辛格撿起一塊石頭扔進沙地後,異常情況就出現了:沙地隨即蠕動起來,像被驚醒的野獸一樣,很快就把石頭吞沒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一般沙地的沙子是相互間有很大摩擦力的棱角沙,也許這裏的沙粒是滾圓度良好的圓粒沙吧。可把沙粒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後,尼辛格排除了這種可能。也許是沙粒的表麵蒙有一層潤滑劑吧,這樣,沙粒之間的摩擦力大為減小,重物一旦落在上麵就會陷下去。尼辛格想起了沙地附近的小溪,對了,看來就是這個原因,那潤滑劑必定是水。

為了驗證這一點,尼辛格從出事地點取回一桶沙子做試驗。他製作了一個比重與人相同的玩偶來模擬人,經反複試驗,發現:水從上麵流入盛沙子的小桶時,玩偶可以穩固地站在沙麵上;而當水從下麵注入,向上透過沙層冒出時,玩偶就會被沙子吞沒掉,就像在重現皮格特的悲劇。

實地的考察最後證實,那片吃人的沙地下麵確有一股向上湧的泉水,沙粒被水衝得膨散並頂托著呈半漂浮狀態。一有略重一些的東西落在沙上,就會像在爛泥潭中一樣陷落下去。

要說明一下的是,宋代學者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也曾記錄過這種奇異的流沙吃人現象:北宋元豐年間,宋軍一支小分隊在奉命調遣途中,在安南誤入流沙地區,結果損失了大批的人馬和輜重。後來,從當地居民口裏,才知道這就是有名的“範河”,也稱“淖沙”

或“活沙”。

看來,《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在寫流沙河那段時,並不是完全憑空想象的。也許,他是讀過《夢溪筆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