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這個實驗是十分可怕的,但卻使穆欣布羅克得到了一種存儲電荷的方法。把帶電體放在玻璃瓶內可以把電保存下來,後來,人們把這個能儲存電的瓶子稱為“萊頓瓶”,這個實驗稱做“萊頓瓶實驗”。“萊頓瓶”是因萊頓城而得名的。萊頓瓶發明後,人們在使用的過程中逐步地對它進行修改,使其功能及外形設計都日漸完好。凡經修改後的萊頓瓶內外表麵都被貼上金屬箔,瓶內裝了水,瓶蓋上插一個金屬杆,杆上端附一個金屬小球,下端用一金屬鏈子同內表麵連接起來。
萊頓瓶的發明,不僅為儲存電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也為進一步開展靜電實驗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揭開雷電之謎
電震現象的發現,轟動一時,這大大地增加了人們對萊頓瓶的關注。萊頓瓶能產生強烈的電擊和火花,也引起了王公貴族和一般市民的興趣,他們喜歡觀看這種新奇的玩意兒,並樂於親身體驗一下電擊的滋味。所以在當時的歐洲,時興表演電學實驗,不僅在實驗室、集會廳表演,而且還在街頭表演;有些人竟以此為業,帶著摩擦起電機和萊頓瓶以及一些簡單的器具,到處表演。穆欣布羅克的警告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人們在更大規模地重複著這種實驗,簡直成了娛樂遊戲。
有人用萊頓瓶做火花放電殺老鼠的表演,有人用它來點酒精和火藥。其中規模最大、最壯觀的一次示範表演是法國人施萊特在巴黎聖母院前做的。施萊特邀請了法國路易十五的皇室成員臨場觀看表演。他調來了700個修道士,讓這700名修道士手拉著手排成長長的一隊,隊列從頭到尾長達900英尺,大約有275米,可見,隊伍是何等的壯觀。施萊特從容地指揮著這700名修道士,開始了他的表演。他讓排頭的一位修道士用手拿著萊頓瓶,排尾的修道士手握萊
頓瓶的引線,接著他讓萊頓瓶放電,就在這一瞬間,700個修道士因受電擊幾乎同時跳起來,場麵看起來非常滑稽可笑,在場的人無不為之目瞪口呆。施萊特以令人信服的證據向人們演示了電的巨大威力。
18世紀歐洲盛行的這種電震表演,為電學知識的普及鋪平了道路,它使許多人開始對電有了初步的了解。美國的富蘭克林就是看到了歐洲人到美洲街頭上作這種表演而走上電學研究的道路的。
萊頓瓶的發明使電獲得了更大的名聲。歐洲進行電實驗的消息越過重洋,傳到了美國,傳到了費城。
1746年6月的一天,美國費城的最繁華的中心街道旁擠滿了圍觀的人群。人們正在觀看來自蘇格蘭的史賓斯博士表演“奇怪的戲法”——一種電的實驗。其實,史賓斯的表演極為簡單,他將利用摩擦產生的電通過導線引入萊頓瓶,然後再把瓶內的電用導線引出來,使導線短路而產生電火花。當人們看到一股股長長的火花出現時,無不感到驚歎。擠在人群中間的本傑明·富蘭克林也驚訝地看著這一切。“嘿!這可真是個了不起的發明!”興趣廣泛、精力充沛的富蘭克林當時已有40歲,他積極地想弄一個萊頓瓶來,也研究一下它的功效。
1746年,英國倫敦的一個商人、皇家學會會員考林森通過郵寄向美國費城的本傑明·富蘭克林贈送了一隻萊頓瓶,並在信中向他介紹了使用方法。富蘭克林對此極有興趣,他先對萊頓瓶的功效和放電現象進行了深入分析,等把一切都搞清楚了之後,便開始利用這個神奇的瓶子開始進行一係列的靜電實驗。
有一天,他在家裏研究起萊頓瓶來,他把摩擦起電機產生的電用導線引入萊頓瓶,然後開始讓萊頓瓶放電,用放電時產生的電火花來殺傷動物。由於殺傷動物需要很大的電力,所以得不斷地搖動摩擦起電機,他自己手忙腳亂地操作這一係列的動作,於是他對站在一旁觀看的夫人說:“來,你來替我搖這機器。”富蘭克林夫人接過摩擦起電機的手柄開始搖起來,搖著搖著,一不小心手將萊頓瓶碰翻,一股強大的火花隨之閃現出來,富蘭克林夫人當場被擊倒在地。這一重重的電擊險些奪走夫人的性命,她整整在床上躺了一周。富蘭克林在後悔、後怕的同時又聯想到了一種現象,他想到天空中打雷時的閃電,當暴風雨來臨的時候,伴著轟隆隆的雷聲的閃電會將樹木擊倒,這威力也是夠大的了。那麼,萊頓瓶中的險些奪走夫人生命的電會不會同天上的雷電是一樣的呢?嗯,太像了!為了解開這一個疑團,他決定做一個大膽的嚐試。
本傑明·富蘭克林出生於波斯頓的一個貧苦家庭裏,他的父親經營蠟燭製造以維持家中眾多人口的生活。富蘭克林從小喜歡讀書,但是他隻讀了兩年書,12歲時便到他的同母異父的哥哥詹姆士的印刷所當學徒。渴求知識的願望使他選擇了自學成才的道路。他充分利用印刷房和書店的聯係這一條件,如饑似渴地閱讀了大量書籍。1723年,他因與哥哥在工作中發生爭執而到費城當印刷工。在費城他與朋友們組成了“共讀社”進行自學,並將其發展為一個教育青年的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前身),後來他任該校董事40餘年,1731年,他倡議並建成了北美第一個圖書館,並兼任許多社會公職。本傑明·富蘭克林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