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富蘭克林靜電實驗(2)(2 / 3)

在富蘭克林的時代,人們對電的了解還是不夠多,對天上的雷電更是迷惑不解,他們懼怕雷電,少數人認為雷電是“毒氣爆炸”,多數人則認為是“上帝之火”。人們望著陰雲密布的天空中,閃閃發光的雷電,心中充滿了恐怖,充滿了疑惑。那麼,雷電究竟是什麼呢?它那麼高高在上地發生在天空中,人們夠不著,也摸不到,要想研究它,就要把它引到地上來。

這可太難了,多少人連想都不敢想。

萊頓瓶現象使富蘭克林自然地想到天空中的閃電是否具有電的本質。他決心弄清楚雷電的電與萊頓瓶中的電究竟有什麼區別。富蘭克林整日整夜地想著他的宏偉計劃。可是,怎麼能把天電引到地上呢?他坐在屋前的曠野邊,望著高高的蒼穹,卻想不出一個辦法來。突然,他看見遠處一群孩子正在你追我趕地放風箏,一個個風箏在高高的天空中飄來飄去,一個比一個飛得高,孩子們正在比試著……有了,風箏!就是它,它可以把天上的雷電引下來。

富蘭克林開始著手製作他的風箏。他和兒子一起到郊外拾來一些杉樹枝,風箏就用杉樹枝做骨架,紮成菱形,然後蒙上一層不易濕透的綢子,風箏的上端裝了一根一英尺長的尖鐵絲,把它和牽風箏的亞麻線係在一起,亞麻線的下端接在一段不長的絲繩上,以便將風箏拉住,絲繩的末端拴一把金屬鑰匙。

1752年7月,在費城下大雷雨的一天,46歲的富蘭克林領著兒子急急忙忙來到牧場,把準備好的風箏使勁地拋向了天空,口中喊道:“飛吧!”兒子威廉手裏拿著線團使足了勁往前跑,風箏在大雨傾盆的空中張開了。本傑明·富蘭克林從兒子手中接過了風箏線說:“給我,你到那邊避避雨。”說著,雨卻越下越大。“咱們一起到那邊棚子簷下觀察吧。”威廉拉著爸爸一起到附近的一所棚子的簷下進行觀測。他們用手緊緊握住風箏下邊的絲繩,怕它被雨點打濕了,因為絲繩牽著風箏。父子倆在屋簷下緊緊地盯著暴風雨中的風箏,不一會兒,風箏飛入了一塊雷雲之中,閃電在它周圍閃爍,雷聲隆隆,但沒發生任何情況。威廉焦急地望著爸爸:“怕是這種辦法不靈吧?爸爸。”富蘭克林看看兒子,沉著地回答說:“再等等,咱們先不要放棄,說不定一會兒就會有奇跡發生。”一會兒,閃電又出現了,“啪”,閃電擊中了風箏框上的金屬線。突然,亞麻線上有幾處散開的纖維直豎了起來,而且能夠被手指吸引,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使它這樣。富蘭克林用食指靠近鑰匙圈,驟然間,一些電火花從他的食指上閃過,與摩擦生電時產生的電火花一樣。他抱起兒子大喊到:“電,天電捕捉到了!”富蘭克林被這巨大的興奮激勵著,竟然忘記了這猛烈的電擊所帶來的身體上的不適。

很幸運,閃電很弱,他沒有受到什麼傷害。

天電就這樣被勇敢執著的父子給引下來了。這個實驗非常清楚地證明了天空中的閃電就是一種放電現象,隻不過其規模更大,更有聲勢罷了。

天電終於引下來了,但是富蘭克林並沒有就此善罷甘休。沒過幾天,又是一個雷雨交加的傍晚,他帶著兒子,拿著事先準備好的萊頓瓶和他的風箏來到郊外,和上次一樣,他們還要繼續實驗,不過,這次不是嚐試,而是要把天電引到萊頓瓶中,拿回去研究它。當“劈啪”一聲響過後,一朵藍色的火花從鐵鑰匙頭上跳了出來。他的手臂一陣發麻,“快,把萊頓瓶拿來!”威廉迅速地遞過來事先準備好的萊頓瓶,他把風箏上的鑰匙串和萊頓瓶連接起來。他驚喜地看到萊頓瓶充電了。電在瓶裏積蓄起來。他們高興地把它拿回家告訴夫人:“這是天上的電啊,我要用它來做實驗,看看它和地上的電有什麼不同。”

富蘭克林用天電做的第一個實驗是用它引燃物體。他將萊頓瓶中的天電進行放電,當有火花產生時,把事先準備好的酒精拿來,酒精在電火的引燃下,熊熊地燃燒起來了。接著用它來做殺傷動物的實驗,先用它來殺傷火雞。在實驗的時候,他一不小心用手觸到了天電,富蘭克林當場暈了過去,當他醒來時,看著周圍驚慌失措、為他難過地親人們,他卻說了一句笑話:“好家夥,我本想電死一隻火雞,結果差點兒電死一個傻瓜。”一句開心的話,引出了大家臉上的笑容,也反映了富蘭克林為科學研究不顧個人安危的獻身精神。天電就是電,這是確定無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