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猶如地球的一件神奇外衣,它不但美化、保護著地球,還如一個巨大的“綠色工廠”,能固定太陽能、製造有機物,為地球上所有的動物直接或間接地提供著食物,為人類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此外,植被還在調節地球的生態平衡方麵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吸收CO2、製造O2、吸收有毒氣體、過濾塵埃、殺滅細菌、消除噪音、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總之,破壞植被勢必導致生態平衡被破壞,故保護植被應是每位地球居民的應盡責職。然而,人們往往為了眼前的點滴利益,而做著殺雞取卵之事。讓我們來翻翻曆史,看看今朝,數數人類因此受到的懲罰。
一、多少樂園變成荒漠
人類和其他任何動物相比都更強有力地改變著周圍的環境,從古至今,人類在創造曆史的同時,表現出了非凡的創造力和非凡的破壞能力。
請看曆史,人類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多少燦爛的文明,但同時又製造了多少荒漠。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巴比倫地區,大約在公元前4000多年的時候就出現了最初的奴隸製國家。這個地區希臘文稱“美索不達米亞”,意即兩河之間的地方。美麗富饒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兩河流域,林木蔥蘢、雨水充沛、沃野千裏,充裕的自然條件推出了楔形文字、六十進位計時法和森嚴的漢漠拉比法典為標誌的巴比倫文化。
尼布甲尼撒二世擴建的巴比倫城,規模宏大、繁華壯麗,曾是西亞第一大都市。幼發拉底河穿城而過,漣漣碧波之上淩空架起了石墩大橋。在富麗堂皇的宮廷裏,國王役使工匠為愛妃們修建了空中花園,奇巧精美的建築和園林被希臘匠人們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可如今,昔日繁都何在?歲月流逝,風沙無情。當年肥沃的兩河流域,今日卻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舊時輝煌的巴比倫城,如今亦蕩然無存,統統埋於浩浩黃沙之中。
如果說龐貝城毀於維蘇拉火山,而巴比倫的淪喪,則純粹是人類自己造成的,正是巴比倫人自己無休止地砍伐兩河流域的森林、破壞草原,使水土流失一年比一年嚴重,終於使沃土衝刷殆盡、良田淪為荒漠。人們亂砍森林,取消大批植物的“住處”,用木頭營建成規模盛大的巴比倫城和千村萬舍,開墾出大批良田,最後使自己在兩河流域無處可住。
恩格斯曾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於每次這樣的勝利,自然都要報複我們。”類似自然報複人類的例子決不止巴比倫一樁。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塔爾平原,是公元前2500多年前印度河流域的一個富饒農業區。也是由於森林和草原遭到人類的破壞,造成水土流失、氣候惡化,今日已經成為麵積達6×106平方千米的塔裏沙漠。
樓蘭曾是我國“絲綢之路”旁的一顆璨燦明珠,商旅如雲,生意興隆。同樣是由於人們大量砍伐森林,使這座曆史名城被沙漠吞噬。再看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也曾是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可如今大河上下千萬裏,有多少地區成了水土流失、沙漠化嚴重的區域,溝荒壑深,難見青蔥。類似由樂園變成荒漠的事例數不勝數,皆因人類破壞生物的“住處”,打破了自然的生態平衡,導致自然發怒破壞人類的住處。
二、風沙依然肆虐人類
曆史已經成為過去,今朝情況是否有所好轉?回答是否定的。進入20世紀以後,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大發展,人類的創造力百倍地增長,而類似古老文明之地易為荒漠的事例,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了。綠色森林依然在可怕地減少,耕地在一天天走向貧瘠,沙漠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展,氣候在惡化。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數據:目前,全世界沙漠化的土地已占全球陸地的35%,有3×107平方千米的土地正處於沙漠化的邊緣,沙漠擴展的速度是每年6×106平方千米。人們發現,每平方千米的土地變成沙漠以後,下1平方千米很快就變成不毛之地。因為沙漠一經形成,就能借著改變當地的氣候擴大範圍。在塔爾大沙漠的上空,空氣中所含的水分隻比熱帶雨林上空少20%,可是那裏的雨怎麼也落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