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學宮的變化(1 / 2)

“稷下還是沒什麼變化啊。”

時隔大半年,明月再次行走在稷下學宮內,從問牆到桃林,再到辯壇,依然是數不清的士人雜處其中,他們或在三三兩兩地聚集在一起爭辯議論,或同時翻著同一卷竹簡,那認真的態度,跟明月離開幾乎一模一樣。

這就是學校,與外麵亂世一牆之隔,時間仿佛靜止了的地方。王侯將相的更替、城頭旗幟的變換,幾乎都影響不到此地士人求學的熱情,幾乎每個到此的人,都是抱著學習的目的來的,不管是隻為求知,亦或是想要學而優則仕,每個人都在奮力學習著。

不過,這裏也不是與外部完全割裂的象牙塔,諸子們關注的東西,不是虛無縹緲的古書考據,而是跟時代密切相關的一切。

眼看下一片混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路有餓殍而不知發,死者填於溝壑,生者四散流離,不好的事情層出不窮,人的本性究竟是善是惡?這個問題被儒家提出,並分成性善和性惡兩派議論紛紛。

而麵對未來下的走向,支持王道一派的儒家又和支持霸道一派的法家、縱橫者流爭得不可開交,但有一點他們是達成共識的:下,定於一!分歧,隻是達成結果的過程。

歸根結底,諸子百家尋求的,是如何結束亂世,如何解決種種社會問題,為此,他們每翻陳出新地提出自己的觀點,最終變成了一首名為“百家爭鳴”的曲奏。

更別因明月上一次提出”降雨自然論“,而在稷下學宮引發的轟轟隆隆的”人之辯“,其對學宮的影響延續至今。

”變化是有的。”

與明月也算舊識,專程出來迎接他的李斯彬彬有禮地回答道:“長安君在稷下時那些發人深省的東西,可沒有白白提出。”

上一次以滕更被長安君在朝堂上罵死為結束,這場辯論暫停了一陣。可後麵卻繼續被引燃,而且愈演愈烈,那時候的明月已經回國,忙於出使燕國、經營封地,就沒有再關注學術圈子裏的事了。明月也很好奇,如今這場人之辯到底進行到什麼程度了?

他問起後,李斯搖了搖頭:“不瞞公子,如今稷下學宮,已完全被這場人之辯割裂開了。“

原來,以孟儒為首的一派依然堅持認為,是人事的最高主宰,命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在他們看來,人民的降生。事業的成敗、帝王的權位、下的治亂,都是的指令。他們沿著孟子盡心、知性、知”的思維模式,試圖和陰陽家一起,建構一個“人合一”的體係。

而以荀子和部分墨家為首的一派,則吸納了明月的觀點,對人關係的認識與孟儒大相徑庭。

荀子認為,就是自然界,其運行變化具有規律性,這種運行變作的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即:“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荀子還認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下貴也。”人是下最珍貴的一部分,所以應當”製命而用之”,積極地改造自然!

而遠在楚國東地的農家也攙和進了這場辯論裏,他們雖然代表了農,卻並不愚昧,因為長期在艱苦的環境裏苦耕,竟萌生了一種“人定勝”的潛意識,他們的觀點比荀子更激進,將能根除水、旱、蟲等五種災害成是人能主宰自然界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