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江川李家山滇文化墓群的早期墓,時代約從戰國末期到西漢武帝以前,其中的第13號墓,出土了一件完整的、滿刻動物形象的青銅臂甲。這件標本既是研究中國古代兵器史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滇族繪畫藝術的珍貴作品,而且對研究中國生物學史,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這種臂甲線刻了大小17個動物,計大虎二、小虎三、野狸或豹一、野豬一、鹿二、猴一、公雞二、蜥蜴一、魚、蝦一、昆蟲二。動物分為兩組。第一組所描繪的是山林川澤地帶的自然生態,動物種類眾多,鬥爭劇烈。第二組,因有家禽存在,而且居於主要地位,場所與氣氛也就大不相同。所描寫的是田園鄉居的一個“邊色小景”。第二組的圖像,作畫者表示的一隻雄雞前後遭遇的不同——對於蜥蜴之類的小動物,它是個勝利者,它把別人做了食物;青銅臂甲但是對於野貓,它又是一個失敗者,自己也成了別人的食物。由於藝術家深入細致的觀察與卓越的表現手法,不僅表現山林川澤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也從人類生活環境裏的平凡小事中,看出了動物界的這種天敵關係。於是蜥蜴—雄雞—野貓,這樣一條“食物鏈”,也就明白無疑地勾畫出來了。如果說,填充在兩虎之間空白的兩個昆蟲,也是這一組圖像的組成部分,蜥蜴之以昆蟲為食,也應是在人們常識所熟悉的,那麼這根鏈條更要延長了。這使人不期而然地聯想起古代著名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寓言所揭示的蟬—螳螂—黃雀這根食物鏈條。這個寓言,始見於《莊子·山木》篇。青銅臂甲動物圖像的這種天敵關係,與之兩相對照,可以說不謀而合,異曲同工,都是通過對於自然界的精密觀察,揭示出了生物界互相依存、互相製約的奧秘。“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因見之文字,因而家喻戶曉。而“蜥蜴—雄雞—野狸”這個公式,是因刻畫於圖像,且長期淹沒於南疆荒煙蔓草之中,所以不為人知。
正文 第14章 青銅臂甲是描寫“食物鏈”的古代藝術品嗎(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