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眼裏,隻有那些在陸地上生活的動物才會發聲。鳥啼、蟲鳴、獸吼,給大自然帶來勃勃生機,而生活在江河湖海中的魚兒,總是默默無言、寂靜無聲的。事實果真如此嗎?
科學研究和生產經驗都告訴我們,生活在水中的魚類,有許多是會發聲的。小鯰魚的叫聲像蜜蜂飛行時發出的嗡嗡聲;成群的青魚能像小鳥一樣“嘰嘰”叫;黑背鯤的叫聲就像人睡覺打鼾,呼嚕呼嚕響;駝背鱒的叫聲就像人睡覺打鼾,呼嚕呼嚕響;而海鯽發出的聲音,就像用鋼銼摩擦金屬發出的音響。
不同的魚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就是同一種魚,在不同的情況下發出的聲音也不盡相同。每年春季,在我國沿海作產卵洄遊的大黃魚,它們在洄遊過程中,開始接近產卵場地時,發出“沙沙”或“吱吱”或“哼哼”的聲音;在排卵過程中又發出像青蛙一樣“咯咯咯”的音響。
魚類究竟為什麼要發聲呢?初步的研究表明,有的魚發聲是為了躲避或恐嚇敵害,有的是為了引誘異性,有的則是由於外界環境的變化不適合它們的生活條件而造成的。魚類是怎樣發出聲音的呢?原來大多數能發聲的魚,主要是靠體內的鰾。魚鰾是一個充滿氣體的膜質囊,它靠一些纖細而延伸著的肌肉,與脊椎骨相連,這些延伸著的肌肉,具有與琴弦相似的作用。它的收縮能引起鰾壁的和鰾內氣體振動,從而發出聲音。有些魚類不是用鰾而是用喉齒發聲;有的是用背鰭、胸鰭或臀鰭的刺振動而發聲;還有不少魚是利用呼吸時的鰓蓋的振動或肛門的排氣而發出聲音。
我國勞動人民在很早以前就懂得利用魚類發聲捕魚。現在,沿海漁民在捕撈黃花魚時,仍常用耳朵靠在船板上測聽魚的聲音,判斷魚群的大小、位置和遊動的方向,從而采取捕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