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頸鶴是鶴類中唯一的高原種,屬於國家第一類保護動物。近年在滇西北的中甸縣納帕海,發現大群黑頸鶴越冬。此湖在夏季積水滿湖,到冬季逐漸幹枯,成為一片沼澤,水生植物茂盛。湖的四周被山巒環抱。沼澤地麵積約30平方公裏,海拔約3200米。氣候幹燥寒冷,黑頸鶴就在此環境越冬。除了黑頸鶴外,還有斑頭雁、赤麻鴨。黑頸鶴在越冬地區的活動,基本上是集群活動,有的3~5隻在一起,也有30餘隻在一起活動,偶見尋食時也有單個或成雙活動的,但不久又到群體裏活動。集群的大小並不固定,每群的數量也不等。在每天早晨活動之前和在下午黃昏停止活動之後,這兩個時間的集群是一天中最大的集群,群的數量有30餘隻,甚至達幾百隻之多,並且隱藏在草叢中或泥塘邊。黑頸鶴在越冬棲息地,夜宿或休息是就地而臥,或將頭藏在翅下。若棲息的食物豐富、無驚擾,則不遠離棲息地,若有驚擾,而食物又不豐富,則早上便飛往他處,尋找食物或躲避敵害,下午黃昏時飛回夜宿地。黑頸鶴在越冬地區的食物,有一種是當地群眾稱之為“薑包”的草本植物的根部。另一種食物當地群眾稱為“慈姑”,同樣也是草本植物的根部,和“薑包”相似。黑頸鶴啄食是用它強有力的嘴,從泥土二三寸深處把“薑包”或“慈姑”掏出來,或用剛鍵的腳爪刨出地麵,然後啄食。因此,在黑頸鶴采食後的地方,常留下一片痕跡。
正文 第5章 黑頸鶴怎樣度過漫長的冬天(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