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地球儀的時候會發現,地球的表麵不是光滑的,而是凸凹不平的。那麼海底的真實麵目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話題吧。海底並不是平滑的,而是由無數的海溝、大陸架、大陸坡、峽穀、火山等等不同的地質構造共同構成的。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大陸坡與峽穀。由大陸架向外伸展,海底突然下落,形成一個陡峭的斜坡,這個斜坡叫大陸坡。它像一個盆的周壁,又像一條綿長的帶子纏繞在大洋底的周圍。大陸坡的寬度在各大洋不一樣,從十幾千米到幾百千米,平均寬度約70千米,坡度為幾度至20多度,平均4°30′。它是地球上最綿長、最壯觀的斜坡,全球大陸坡總麵積約2800萬平方千米,約占海洋總麵積的12%。坡麓橫切著許多非常深的大峽穀,稱為海底峽穀,規模比陸地上穿過山脈的山澗峽穀深且大。
按照地形特點,大陸坡有兩種。一種是地形比較簡單、坡度比較均一,像北大西洋沿北美、歐洲及巴倫支海等地的大陸坡。這類大陸坡上半部是個陡壁,岩石裸露缺乏沉積物,向下大約2000米深處,大陸坡的坡度突然變得非常平緩,深度逐漸增加,成為一個上凹形的山麓地帶。順著大陸坡的斜麵上,有一係列互相平行的“海底峽穀”,把大陸坡切開。另一種大陸坡,地形複雜,坡麵上有許多凹凸不平的地形,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南海的大陸坡就屬這一類,坡麵上常常呈現一係列的台階,是一些棱角狀的頂平壁陡的高地,與一些封閉的平底凹地交替著分布。平頂高地上有著一些粗大的礫石岩屑,而平底凹地裏堆積著一些雜亂的沙子、石塊和軟泥。
這類大陸坡上的海底峽穀穀底也呈階梯狀。除了這兩類以外,大河河口外圍的大陸坡,常常是坡度比較平坦的,整個斜坡覆蓋滿從大河帶來的泥沙。
大陸坡上的沉積物,主要來自大陸。河流帶入海中的泥沙,經過大陸架搬運到大陸坡。另外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海洋生物殘體的軟泥。概括地說,整個大陸坡的麵積,約有25%覆蓋著沙子,10%是裸露的岩石,其餘65%蓋著一種青灰色的有機質軟泥。這種軟泥常常因受到氧化作用而成栗色,它的堆積速度要比大陸架緩慢得多。在火山活動地帶,軟泥中雜有火山灰;高緯度地區混有大陸河流帶來的石塊、粗沙等。在熱帶河口附近,有一種熱帶紅色風化土構成的紅色軟泥。
大陸坡上最特殊的地形是深徹的大峽穀,稱為海底峽穀。它一般是直線形的,穀底坡度比山地河流的穀底坡度要大得多,峽穀兩壁是階梯狀的陡壁,橫斷麵呈“V”形。海底峽穀規模的宏大往往超過陸地上河流的大峽穀。我國的長江三峽是世界聞名的大峽穀,峽穀兩岸的高度差將近800米,底部有將近100米高陡壁,構成穀底的箱形峽穀,這陡壁是最新地質時期三峽地區地殼抬升,引起長江河道衝刷下切形成的。所以當人們在三峽坐船航行時,首先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河道兩邊直立的陡壁,將長江水流限製在200米寬的岩壁之間。美國科羅拉多大峽穀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峽穀,科羅拉多河切穿了中生代的砂岩地層,兩岸岩壁高將近1000米,峽穀兩壁呈台階狀,一層層變窄,穀底也有一層由最新構造運動造成的陡壁,目前科羅拉多河就流經在這陡壁峽穀之間。像長江三峽、科羅拉多大峽穀這類宏偉的峽穀,在大陸上還是不多的。而海底峽穀比陸地上的大峽穀要大得多,現已發現幾百條海底峽穀,分布在全球各處的大陸坡上。
大多數海底峽穀在大陸坡上隻存在一段,向上到大陸架,向下到大洋底就消失,與陸地上河流無關。
但也有些海底峽穀可以同陸地上河流聯係起來,像北美東海岸的哈德遜海底峽穀,它的源頭是哈德遜河,河流注入海洋。
在大陸架海底有個淺平的水下河穀,深度在海底以下30米,但寬度有7千米,到大陸架邊緣,這水下河穀的深度(低於海底)是40米,而穀地寬度達到25千米,顯然水下河穀在大陸架上是一條筆直的淺平的低窪地。與這水下河穀相接的是大陸坡上的海底峽穀,它從頂部水深150米開始沿大陸坡向下一直到2400米深的洋底。而它在海底下切的深度,幾乎整條海底峽穀都超過1000米,它的尾端進入2000多米深的洋底後,就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