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挑戰者”號船上的科學家在大西洋上進行海洋調查,用普通的測深錘測量水深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大西洋中部的水深隻有1000米左右,反而比大洋兩側淺的多,這出乎他們的預料。按照一般推理,越往大洋的中心部位,應該越深。為打消這個疑慮,他們又測了幾個點,結果還是如此,他們把這個事實記錄在案。1925~1927年間,德國“流星”號調查船利用回聲測深儀,對大西洋水深又進行了詳細的測量,並且繪出了海圖,證實了大西洋中部有一條縱貫南北的山脈。
這一發現,引起了當時人們的震驚,吸引了更多的科學家來此調查,不斷地補充、豐富了對它的認識,大西洋中部的這條巨大山脈,像它的脊梁,因而取名叫“大西洋中脊”。
大西洋中脊的峰是鋸齒形的,分布在大西洋中間,大致與東西兩岸平行,呈“S”形縱貫南北。自北極圈附近的冰島開始,曲折蜿蜒直到南緯40度,長達1.7萬千米,寬1500千米~2000千米不等,約占大西洋的三分之一。其高度差別很大,許多地方高出海底5000多米,它平均高度有3000多米。高出海麵部分,成了島嶼,如冰島就是大洋中脊高出水麵的部分。這樣巨大規模的山脈,是陸地上任何山脈無法比擬的。更為奇特的是,在大洋中脊的峰頂,沿軸向還有一條狹窄的地塹,叫中央裂穀,寬約30千米~40千米,深約1000米~3000米。它把大洋中脊的峰頂分為兩列平行的脊峰。許多探測表明,在中央裂穀一帶,經常發生地震,而且還經常地釋放熱量。這裏是地殼最薄弱的地方,地幔的高溫熔岩從這裏流出,遇到冷的海水凝固成岩。經過科學家研究鑒定,這裏就是產生新洋殼的地方。較古老的大洋底,不斷地從這裏被新生的洋底推向兩側,更老的洋底被較老的推向更遠的地方。
隨後,人們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也相繼發現了大洋洋脊。印度洋中脊呈“入”字形分布,西南的一支繞過非洲南端,與大西洋中脊連接起來;東南走向的一支繞過大洋洲以後,與東太平洋海隆的南端相銜接。這兩支洋脊在印度洋中部靠攏,在印度洋北部合二為一,並向西北傾斜,構成了一個大大的“入”字形,成為印度洋“骨架”。太平洋洋脊有些特殊,它不在太平洋中間,而偏於大洋的東側。它從北美洲西部海域起,向南延伸做弧形走向,轉向秘魯外海,向南接近南極洲,通過南太平洋,然後折向西繞過澳大利亞,與印度洋洋脊的東南支銜接起來。三大洋的洋中脊是彼此互相聯結的一個整體,是全球規模的洋底山係。它起自北冰洋,縱貫大西洋,東插印度洋,東連太平洋海隆,北上直達北美洲沿岸。全長達8萬多千米,相當於陸地山脈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