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海洋中的礦產(2 / 2)

生物化學作用和地殼構造運動造成了石油礦藏。經過滄海桑田的變遷,有些油藏分布在大陸架上,有些油藏分布在海洋裏。分布在海底下的油藏,相對於陸地油藏而言,便稱為海洋石油。海洋與陸地界限通常以平均高潮線來劃分。我國勝利油田、大港油田、遼河油田,除分布於渤海之中的海田外,還包括分布於灘塗上的油田,都可以說是海洋石油。

世界海洋石油的絕大部分存於大陸架上。據測算,全世界大陸架麵積約為3000萬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麵積的8%。關於海洋石油的儲藏量,由於勘探資料和計算方法的限製,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法國石油研究機構的一項估計是:全球石油資源的極限儲量為10000億噸,可采儲量為3000億噸。其中海洋石油儲量占45%,即可采儲量為1350億噸。中東地區的波斯灣,美國、墨西哥之間的墨西哥灣,英國、挪威之間的北海,中國近海,包括南沙群島海底,都是世界公認的海洋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區域。

波斯灣大陸架石油產量較早進入大規模開采,連同附近陸地上的海洋石油產量,供應了戰後世界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

歐洲西、北部的北海是僅次於波斯灣的第二大海洋石油產區。北海油田的開發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英國、挪威等北海沿岸國家紛紛投入北海石油開發,形成盛極一時的“北海石油開發熱”。到20世紀70年代,英、挪兩國都在北海發現了大油田。1978年,英國北海油田產量首次超過5000萬噸,滿足了本國石油消費的一半。緊接著,挪威石油年產量也超過了3000萬噸。北海石油的發現和開采,給深受能源緊缺之苦的西、北歐國家的經濟輸入了新鮮血液。1982年,英國北海石油年產量超過億噸大關。1989年,挪威也超過7000萬噸大關。一向依賴石油進口的工業發達國家,一下子變成了石油出口國。

海洋中的金屬礦產

盡管目前我們對海底的金屬礦產資源量還不很清楚,難以進行總儲量的科學評估。海底錳礦石但是,僅就已知的幾種金屬礦產,做出儲量巨大的結論,一定不會發生判斷上的失誤。

在找到的深海礦產中,能夠引起國際社會震動並豐富人們對海洋看法的,莫過於大洋錳結核。這種深海金屬礦產的蘊藏量和價值構成了向大洋進軍的動力。

錳結核是大洋特有的沉積礦產,廣泛地分布於世界海洋2000米~6000米水深海底的表層,而以生成於4000米~6000米水深海底的品質最佳。錳結核總儲量估計在30000億噸以上,其中以北太平洋分布麵積最廣,儲量在一半以上,約為17000億噸。錳結核密集的地方,每平方米麵積上有100多千克,簡直是一個挨一個鋪滿海底。

錳結核又稱多金屬結核、錳礦球、錳礦團、錳瘤等,它是一種鐵、錳氣化物的集合體,含有30多種金屬元素,其中最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是錳、銅、鈷、鎳等。錳結核的顏色常為黑色和褐黑色,它形態多樣,有球狀、橢圓狀、馬鈴薯狀、葡萄狀、扁平狀、爐渣狀等。錳結核大小、尺寸變化也較懸殊,從幾微米到幾十厘米的都有,重量最大的有幾十千克。

錳結核不僅儲量巨大,而且還會不斷地生長。生長速度因時因地而異,平均每千年長1毫米。以此計算,全球錳結核每年增長1000萬噸以上。錳結核堪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多金屬礦物資源。它的物質來源,大致有四方麵:一是來自陸地、大陸或島嶼的岩石風化後釋放出的鐵、錳等元素,其中部分被海流帶到大洋沉澱;二是來自火山,岩漿噴發產生的大量氣體與海水相互作用時,從熔岩搬走一定量的鐵、錳,使海水中錳、鐵越來越豐富;三是來自生物,浮遊生物體內富集微量金屬,它們死後,屍體分解,金屬元素也就進入大海;四是來自宇宙,有關資料表明,宇宙每年要向地球降落2000噸~5000噸宇宙塵埃,它們富含金屬元素,分解後也進入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