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風雨的“故鄉”(1 / 1)

中國古詩中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佳句。刮風下雨像一對孿生兄弟,總是相伴而行。那麼,地球上的風雨是哪裏來的呢?

不同的風雨,各有不同的成因和來源,但是,從地球宏觀水循環的觀點看問題,風雨起源於海洋,海洋是風雨的故鄉。

在廣闊的海麵上,海水不斷地蒸發進入大氣層。海麵上的氣團就像一個吸滿水的濕毛巾。濕氣團上升成雲,靠太陽和海洋供給的能量,由海麵輸送到大陸上空,以雨雪的形式降落到地麵,再經江河返回海洋。

台風

地球上水的總量約15億萬立方千米,其中海水約為13.7億立方千米。千百年來,如此循環不息,但數量變化很小,這就是地球水的自然循環,風雨從海洋開始,又回到海洋,因此我們說海洋是風雨的故鄉。

台風是一個典型的海陸水循環的氣象事例。台風生成在赤道附近熱帶海洋上。赤道附近,太陽終年直射海麵,海水吸收並儲存了大量的太陽能量。海洋又不斷地把水分和能量供給給海麵上的空氣,海麵上高溫高濕的空氣加速旋轉上升形成熱帶風。熱帶風暴產生於菲律賓以東的太平洋上,達到一定強度,向我國和日本方向運動的稱為台風。在大西洋加勒比海生成,襲擊美洲大陸的叫颶風。我國氣象部門預報台風時,以順序號碼給台風命名,平均每年20個,我國沿海是世界上台風生成最多的地區。大西洋颶風是以女孩子名字命名的。

台風登陸,大風、洪水成災。但是,台風帶來的大量雨水對於人類還是大為有益的。亞洲、非洲、美洲大陸北緯30度一帶地方,是地球上空氣下沉地帶,夏季受高氣壓控製,幹旱少雨,易形成大沙漠。幸虧台風帶來的雨水,使我國的這一地帶避免了沙漠化。台風帶來充沛的雨水,有利於植物的生長和水庫蓄水。

在熱能的作用下,大氣和海洋之間總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分界麵不斷循環往複。這種大氣與海洋之間的熱能量的交換影響著我們這個星球上許多物質的變化。在海洋中,除潮汐之外,幾乎一切運動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在大氣驅動作用下進行的,例如大洋環流、黑潮、暖流等等。然而,另一方麵,存在於海洋的潛熱能存藏了大氣環流的絕大部分的能源。海洋就像是地球上的一個大的“熱機鍋爐”,通過自身能量的釋放,影響著大氣的變化。

在地球上,海洋這個巨大的水體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大氣;特別在赤道海域,受太陽輻射的海水,把巨大的熱量釋放到大氣中,受熱的氣流上升後,向地球的兩極運動。在大氣係統的影響下,北半球成了順時針流動的大洋環流,南半球成反時針流動的大洋環流。在大洋環流的影響下,又形成一些分支海流,像洋中大河。帶著巨大熱能的洋流,待大量的熱能輸送到沿途的大氣中,這就形成各地不同的氣候。在大洋中,由於種種原因,寒暖流的流向不同,形成了千差萬別的海洋環境。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認識到,海洋確實是風雨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