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海邊的巨型帆船——悉尼歌劇院(1 / 1)

大洋洲篇

小讀者們,你們在美洲玩得開心嗎?現在咱們要去的地方是經過太平洋到遠在南半球的大洋洲,那裏也有許多有趣的建築。

澳大利亞是大洋洲的一個重要國家,這裏有在原野上奔跑著的可愛的袋鼠,在樹上睡大覺的考拉。但我們還是先看看有什麼建築。

在澳大利亞悉尼市的海邊,有著一座巨大的音樂廳,它的外形特別迷人,有著相當完美的音響效果。世界各國的許多劇團都曾在這裏演出……

像在風浪中鼓帆前進的巨型帆船,又像漂浮在悉尼港灣海麵上的潔白貝殼,這就是悉尼歌劇院的外觀。

這棟建築物的形狀實際上參照了一個被撥開的球體的扇形部分。悉尼歌劇院是多數人從圖片上就已認識的少數現代建築物之一。對許多人來說,它幾乎成了澳大利亞的象征。悉尼歌劇院這項建築設計方案是20世紀50年代末在國際設計競爭中被選定的。

1957年,丹麥建築師約恩·烏特鬆贏得了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的設計比賽。但他一共花了6年的時間進行研究,又得到工程師及早期電腦的幫助,才確切製定出施工的方案。

許多人也曾反對這項設計,建造過程中曾出現過很多爭議。最後約恩·烏特鬆在工程進行了一半的時候辭職。

直到1973年工程才終於完成。它既是一座歌劇院,同時也包括兩個劇場,一個音樂廳,若幹個餐館,一個電影院,多個藝術畫廊和一個圖書館。

在現實生活中,出現在我們眼中的一般都是美麗而又壯觀的成品建築,我們用我們的視覺去欣賞它的美,感受它的美,為它的美而叫絕。但我們怎能知道建造一座創新風格的建築物絕非易事,建築師往往需要獲得新技術和特殊建築材料的支持。無論計劃怎樣周密,怎樣具有前瞻性,總還是會遇到一些無法預見的問題。

建築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的建築師和工程師就麵臨過重大的難題。歌劇院的設計觀念很新穎,但工程師花了數年時間才研究出可行的建築方案,音響工程師提出了不少關於選定的建材如何影響聲音品質的專業意見。

歌劇院所用的金屬、玻璃和塑膠等建材來自世界各地。

製造商特別為建造歌劇院設計必要的新設備,工人在施工過程中也學會不少新技巧。施工進度有不少延誤,而且費用超出了預算。這個創新的設計經過16年的努力後終於實現,成為舉世聞名的建築藝術傑作,也成為當今的一大建築奇觀。

悉尼歌劇院采用和紐約環球航空公司大廈一樣的設計依據歌劇院的最初設計,屋頂與紐約市肯尼迪機場的環球航空公司大廈一樣,采用預應力混凝土建造。預應力混凝土中的鋼筋繃得很緊,因此,把鋼筋之間的混凝土都壓得很結實。環球航空公司大廈的屋頂既薄又輕,是通過把混凝土澆灌在緊繃的鋼網上達到的。

因為屋頂既高,用的材料又重,所以用的是來自法國的3台巨型起重機,而每一台起重機都需要用30輛貨車把組件運到工地重新裝配。

由於在當時設計時,電子計算機計算顯示原先的屋頂設計負荷過重,可能會引起以後的倒塌,所以,設計師又對設計方案作了修改。

修改後的屋頂采用鋼筋混凝土建造:先用混凝土預製件覆蓋在歌劇院的建築支架上,再穿上鋼纜拉緊固定。

而上麵所有的肋拱都是在工地上製造的。工人把鋼筋混凝土倒在可多次使用的模子中製成。

為歌劇院屋頂特製的瓦片是從瑞典運來的。工人們先在工地上把屋頂造好,然後再鋪上這些來自瑞典的瓦片。

歌劇院的天花板和牆壁用的是在法國特別製造的弧形層壓玻璃。層壓玻璃是在兩塊玻璃之間加一層塑膠,然後再加熱壓製而成的。

就這樣,經過16年的艱辛努力,直到1973年,悉尼市的市民才在新落成的悉尼歌劇院欣賞到首場演出的音樂會。

在歌劇院的內部,觀眾坐在音樂演奏台的四周,音響工程師們在樂隊上方設計了一些從屋頂上吊下的圓環,使聲音向下反射,正在演奏的音樂家由此可以聽到合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