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樓
親愛的小讀者們,當我們看到“城市”這個字眼時,腦海中就會馬上浮現出一派樓房高、車速急、人群擠的繁華場麵,但是說到“摩天大樓”可就不那麼熟悉了。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一起去看一看這種現代社會的輝煌建築吧。
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是某種典範的象征,是某種實力的顯示,是某種藝術的展露,是某種意識的隱喻,是某個城市發展的標誌,是高新科技時代特征的表現,是人類文明向高空延伸的載體,是人們向長空衝刺的輝煌曆程的記錄。
用石破天驚的科技成就、足智多謀的創新策略和不屈不撓的果敢勇氣鑄就的摩天大樓,或許已超越了自身的實用價值,具有了某種不可忽視的精神意義。
20世紀是世界摩天大樓大發展的時期,但更輝煌的摩天大樓屬於未來。
說了這麼多,到底什麼是摩天大樓呢?
摩天大樓,其專業名詞為高層建築。“摩天”一詞有迫近天空,幾乎與天空相摩擦的意思。著名詩人陸遊曾寫下了“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的不朽詩句,這裏的“摩天”表示極高之意。英語中用skyscraper表示摩天大樓。sky的意思為天空,scraper的意思為刮擦器,兩者合在一起,表示與天空相摩擦的意思。漢語中的摩天大樓與英語中的skyscraper恰有異曲同工之妙,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才托起了摩天大樓的飛速發展呢?請小讀者們繼續往下看。
曆史上曾經出現過超過百米的高塔,但這些或許僅是標誌物、裝飾物和象征物而已。真正具有實用意義的摩天大樓是在科技和經濟的高度發展後才誕生的。
首先,隨著工業企業在19世紀末的飛速發展,人們對行政管理辦公樓的需求不斷增長。企業巨頭們希望在城市裏特別是靠近交易所的地點辦公,使他們的股票能較容易地進行交易,他們還希望具有較大的辦公空間。京都市政大廈其次,許多公司發現與其他相關公司靠得近一些有不少好處,尤其是希望能與其他相關公司處在同一幢大廈中辦公。比如石油公司和鐵路公司在同一幢大廈內將更有利於石油的運輸。
此外,許多公司的總部想通過他們辦公樓的建築外形來展示他們與眾不同的特征。比如,美國弗蘭克·伍爾沃思公司就希望自己公司的辦公樓伍爾沃思大廈看上去像倫敦議會大樓的維多利亞塔。而美國城市人壽保險公司則希望自己的辦公樓看上去像威尼斯的鍾樓。許多公司還希望他們的辦公大廈給人以難忘的印象。
除了以上這些社會和經濟因素以外,科技進步也促使了早期摩天大樓的發展。比如,抵抗水平風荷載的鋼結構支撐框架和防火技術的革新,完善了早期摩天大樓的結構體係,增強了防火能力。
又比如,升降機的完善,解決了摩天大樓的垂直交通問題。早期的升降機用蒸汽驅動,以後發展為用液壓驅動,1902年又出現了無齒輪的用電力牽引的速度為3米/秒的電梯。再比如,施工技術的發展,使摩天大樓的基礎有可能坐落於深基岩或硬土層之上。還有,電力係統和照明係統的革新,也有益於摩天大樓的發展。
究竟哪一幢拔地倚天的建築物是世界上第一幢摩天大樓呢?對這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來衡量,可以有不同的結果。
第一種衡量方法是看哪一幢建築物首先采用升降機。1870年,在美國紐約建造的7層高的公正大廈是世界上第一幢采用升降機的建築物,它采用的是兩個以蒸汽驅動的升降機。隨後采用升降機的建築物有美國的論壇報大廈和西部聯合大廈,它們均為10層,高度超過周圍建築物的兩倍。
第二種衡量方法是看哪一幢建築物首先嚴格地采用鋼結構框架。
1884年至1885年期間,在美國芝加哥建造的家庭保險大廈是世界上第一幢完全采用鋼框架支撐的大樓。
第三種衡量方法是從建築物的使用功能、建築平麵布置、結構和設備等各方麵來綜合考慮。
研究摩天大樓曆史的一些專家認為,1910年至1913年期間,在美國紐約建造的伍爾沃思大廈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上第一幢摩天大樓。
它的高度為241米,在1930年前一直是世界最高的大樓。它是世界上第一個采用沉箱技術將基礎落於基岩上的大樓,並在鋼框架結構中發展了抗風支撐體係。
它采用了高速的直達電梯和區間電梯相結合的係統;它每隔五層設置一個水箱,供水係統遠比當時其他建築物完善。除了這些技術因素之外,從功能而言,它既是伍爾沃思公司的辦公樓,又設有商場、健康俱樂部、美容中心和餐廳等。該大廈為20世紀20年代後在美國紐約和芝加哥大量出現的摩天大樓提供了一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