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神秘的自然災難(1)(2 / 3)

洪魔肆虐的江淮流域

洪水是河、湖、海所含的水體上漲,超過常規水位的水流現象。中國的“洪水”一詞,最早出現於先秦古籍《尚書·堯典》,該書記載了四千多年前黃河的洪水。而洪災是指一個流域內因集中大暴雨或長時間降雨,彙入河道的徑流量超過其泄洪能力而漫溢兩岸或造成堤壩決口導致泛濫的災害。它們都是自然界的嚴重災害,給人民的生活生命帶來巨大威脅。1931年,中國正處在內憂外患的困境中,內部軍閥混戰,外部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整個東北。同年,又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1931年6月到8月,北方冷空氣勢力強盛,活動頻繁,在長江、淮河流域形成大麵積的強降雨,也因此發生了曆史上罕見的江淮並漲的大洪水。這次洪水淹沒農田7700餘萬畝,受災人口達2100餘萬,死亡人數75000多人,經濟損失364億銀元。隨後而來的瘟疫又讓死者達數萬人。據有關資料顯示從1901年到1948年的48年中,淮河全流域共發生42次水災,最突出的大災有1916年、1921年和1931年三次,淮河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最難治理的河流”。而據不完全調查顯示,在新中國成立前的50年間,淮河流域出現了500次較大的水災、280次旱災。那麼淮河流域為什麼發生這麼多次的水災呢?有人說淮河地處我國東部,介於長江和黃河流域,流域麵積達27萬平方公裏。淮河流域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地帶,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區,以南屬北亞熱帶區,早在《晏子春秋》中就有“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記述。淮河流域氣候溫和,降水充足,有著非常古老的文化。但是也因此淮河流域的降雨分布十分不均勻,南北相差五百至六百毫米,多雨年與少雨年的降雨量相差三四倍之多。冬季幹旱少雨,夏季降雨集中,汛期持續時間長。現在的研究表明,這種氣候過渡地帶是地球上典型的孕災地區。容易發生水患的江淮流域也有人指出淮河流域地處我國中原腹地,平原麵積占2/3以上,平原河流多,排澇能力差。另一方麵曆史上的黃河南泛,毀壞了淮河的固有水係,堵塞了淮河入海口,並給淮河流域留下了約1萬億立方米的泥沙,加重了淮河的災害。還有人認為淮河上中遊水係呈不對稱的扇形分布,南岸支流眾多,均發源於山區和丘陵區,源短流急,較大的支流有史灌河、淠河、東淝河、池河等。史、淠河是南岸主要支流,均發源於大別山區。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潁河、渦河、包澮河等。沙潁河為淮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伏牛山區。每降暴雨,眾多支流很快將廣大地區內的地表水彙入淮河主幹道,勢必造成巨大壓力。而且從淮河發源地河南桐柏山到洪河口的上遊的364公裏河段就有178米落差,占總落差的89%。洪水到了地勢平緩的中下遊會下泄得十分緩慢。另外淮河的暴雨多集中在6月到8月,暴雨的頻繁也是造成洪災的重要原因。1950年毛澤東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號召,人們在治淮方麵取得一定成績,淮河的水患也得到一定的控製,但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沿淮鄉鎮企業大規模發展,大量工業汙水不經任何處理徑自排入淮河,導致淮河水質迅速惡化。1991年江淮和太湖流域連降大暴雨,江淮降雨量累計超過800毫米。洪水似脫韁的野馬奔瀉直下,注入城市,吞噬村莊,淹沒了安徽、江蘇、河南等省的大片土地。整個梅雨期間,太湖地區和江淮流域的雨量多達700~1000毫米,比往年梅雨量多3~6倍。據資料顯示,在1951年爆發的洪災使蘇皖兩省農作物受災麵積92萬公頃,絕收麵積225萬公頃,倒塌房屋200餘萬間,損壞房屋300餘萬間,數萬工礦企業受淹,公路、橋梁、渠道、通訊設備和學校、醫院等遭到嚴重破壞,直接經濟損失達400億元以上,死亡801人,傷14478人。洪水災害是人類麵臨的主要自然災害之一,洪水會吞噬生命,衝毀建築、道路和橋梁,淹沒農田和村鎮,造成人們流離失所。所以如何治理淮河是我國迫在眉睫的急需解決的問題,希望有一天,淮河兩岸不再有洪水發生。